第39節(1 / 2)

昭君同意她的說法——開春就會用兵,奏凱議和,總在初夏時分可以獲得化幹戈為玉帛的結果。然後新涼天氣,送韓文出塞,算起來確是隻有七八個月的團聚。

“大姊,”昭君感動而不安地說:“三妹這樣替我設想,我真不知何以為報?”

“倒也不是全為二妹,”林采另有看法:“三妹是一片報國的忠忱。”

不管她是忠君報國,還是為了成全昭君,反正自願作寒荒萬裏之行這件事,即以須眉而言,勇氣亦為常人所不及,何況巾幗?至於姊妹情深,一別恐永難再見,離愁特重。唯有在這七八月的聚首之中,盡量相慰,更是林采與昭君共有的感覺。因此,這兩個做姊姊的人,從這天起,幾乎與韓文寢食不離,形影相共。

第二十四章

陳湯的作戰計劃又作了一次修改。主要的是根據皇帝的意思,以少量的兵力,求最大的戰果這個宗旨,重新部署。

計劃中隻動用五百精兵,而以極端機密與準確的行動,劫持呼韓邪個人。然後由皇帝特頒恩命,不但釋放,而且仍許他作妹婿。這樣才能使得呼韓邪心悅誠服。

以五百精兵而能獲此結果,皇帝是絕不會再受到任何批評的。但是,能不能有這樣的結果,當然是件可懷疑之事。

“你有多少把握?”皇帝很認真地問陳湯。

“臣不敢說。”陳湯答說:“如果照臣的計劃完全辦到,有十足的把握,否則一點把握都沒有。”

“啟奏皇上,”石顯插嘴說道:“此事非成即不成,並無第三個結果。”

勝有大勝小勝,敗有大敗小敗,甚至不勝亦不敗。而照陳湯的計劃,不是劫持呼韓邪獲得大勝,就是包括陳湯在內的五百人全軍覆沒。其間的關係甚大,皇帝不能不慎重考慮。

“成敗的關鍵,決於將出發之時。”陳湯為皇帝進一步指出:“如果一切都能表現出和親的誠意,能夠瞞得過毛延壽,就能瞞住呼韓邪,致勝可必。否則,不如不行此計劃。”整個計劃的要點,就在瞞天過海,要連太後都能瞞得過。

這一點,皇帝倒是可以同意。但為了求其“真有其事”,讓昭君從眾目睽睽之下,登車出京,換馬出關。這一點,皇帝始終不能放心。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石顯勸皇帝說:“臣極信任陳湯,願皇上亦複如此!”

石顯說話一向謹慎,這句話卻失言了,皇帝怫然不悅,“莫非我就不信任陳湯?”他很嚴厲地詰責:“你是從那裏看出來的?倒還我一個證據看。”

石顯知道話說錯了,頓首請罪:“臣出言無狀,請皇上治以應得之罪。”

皇帝當然不會真的怒不可遏,隻是方在用兵,需要陳湯出死力之際,怕因為石顯的話,而引起誤會,縱非寒心,亦會泄氣,所以這時候亦仍是著重在解釋。

“陳湯的忠勇,我所深知,怎會不信任他?我隻是怕出一點差錯,全功盡棄。”皇帝停了一下又說:“長公主身體甚弱,如果長途跋涉,中途致病,豈非會誤了全局?所以我覺得應該從長計議,不是對陳湯的計劃懷疑。”

陳湯已深切了解皇帝的用心。宰相為他差點受責,而皇帝又這樣唯恐他誤會,說起來實在令人既感激,又不安,因而趕緊俯伏在地,惶恐地說:“皇上不以臣為不肖,天語褒獎,愧感無地。臣所計劃,原有不切實際之處,容臣再細加籌劃。”

“也好!反正時候也還早,計劃亦不費事,盡不妨從容計議。”

等退出殿來,陳湯又向石顯道歉,對他的全力支持,也表示了謝意。可是談到計劃,他覺得沒有什麼可以修改之處。

“嗨,陳將軍!”石顯頗為不滿:“既然計劃無可修改,你怎麼在皇上麵前又另是一套話呢?”

“不是那麼說,聖怒不解,莫非真的再讓中書受責備?”

“說起來倒是為我!”石顯苦笑著說:“也罷,且回我那裏好好商量去。”

“是!”陳湯緊接著又說:“不過,到得相府,中書跟我應該是怎麼一個臉色,最好先說好。”

“何以呢?”石顯問了這一句才想到:“是為了毛延壽?”

“是啊!毛延壽日夜在窺視,雖然機密保持得很好,可是臉上也應該瞞得住他才是。”

石顯點點頭,一麵想,一麵說:“今天我們聯袂入宮,他當然想像得到,是為對付呼韓邪一事,有了結果。他當然希望知道你我見了皇上以後的結果。那麼,他是希望知道怎麼樣的一個結果呢?”

“他一定想知道,皇上到底批準了計劃沒有?如果批準了,他就一定會千方百計去刺探,計劃的內容是什麼?那時候,也許有可以利用之處。”

“說得是!”石顯同意:“我們就當皇上已批準了計劃好了。”

於是到得相府,石顯與陳湯臉上都是欣然有喜色的樣子。

不過毛延壽也很謹慎,根本就不照麵,隻是從相府下人的動態中,去窺探主人的情緒。這天廚房裏大為忙碌,皰丁忙得滿頭大汗,因為“相爺”好像格外高興,忽然想起要吃烹牛頭。現宰現做,頗為費事,卻又不能讓賓主枵腹以待,還得另外預備肴饌。而且既有貴客,又不能不講究些,這樣就等於同時調製兩頓晚膳,自然忙得不可開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