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使我想起新疆許多東西來了。

饢是維吾爾族常食用的食品。饢是各種烤餅(類似燒餅)的統稱。現在大家吃的都是用小麥麵做的是白麵饢,解放前貧苦農民吃的饢則是用純高粱麵製成的。從形狀上看,饢有大饢(大似臉盆)、小圓饢(似輪胎狀,中間空,有點象麵包圈)和薄饢(薄如紙板,外邊稍厚)幾種。此外,用麵粉加牛奶、羊油製成的叫油饢,包以羊肉、洋蔥餡的叫肉饢。現在的饢多配以各種香料,現烤出來的饢香氣四溢,飄到鼻子十分的誘惑人。

維吾爾族村鎮上,家家戶戶都修有“饢坑”,這是專門為烤製饢建造的。製作饢時,先發麵,麵團發好,然後一個個根據自己需要作好饢坯。在饢坑內生火(燃料用幹牛糞、莊稼杆或沙漠中的駱駝刺,嗬嗬牛糞可是純天然的好材料,烤出來的饢是上品,現在牛糞饢可不多見了),將坑四壁燒熱,取出旺火,在製好的饢坯上灑上少量鹽水,將饢坯貼在坑壁上後饢坑加蓋。根據饢的厚薄確定烤製時間長短。烤好的饢十分香脆。在農村或牧區烤一次饢,往往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天。婦女們外出前,大多烤上一大筐饢,掛在院子裏,供家人食用。維族人早晨起來,燒開奶〈!-->子,加進磚茶,用這種奶〈!-->子泡饢當早餐吃。出門放牧或下田地勞動,帶的是饢,學生們上學帶的也是饢,有時還帶些瓜果(新疆水果那個叫甜啊,甜如蜜,甜死人),嗬嗬主副食都有了。饢而且容易儲存,能儲存好久。有一條記住,維吾爾族吃饢,都是掰開後再食用,不允許拿著整個饢咬食大家見到維族同胞也要這樣,要尊重民族習慣啊。

麵食裏餑餑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大家看有關溥儀電影的一個情節,溥儀與婉容大婚,夜宮女上餃子,讓溥儀吃餃子。宮女問溥儀,餃子生不生?溥儀果斷說到,不生。也許就是這句話就意味溥儀的斷後。為什麼要問餃子生不生,得要從滿族一個習俗說起。

滿族人新婚時候要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由女家預備。此餑餑比平常的煮餑餑(煮餃子)略小些。子孫餑餑要成雙,此餑餑多煮成半生的程度,越生越好,由送親太太送親時帶來,放在桃形或柿形的朱漆盒子裏,盒麵上一般印有金花如果是皇家則是龍風。裝時,盒底墊紅紙,兩個餑餑用一根紅頭繩一頭拴一個,取紅線聯姻緣引子孫。子孫餑餑裝好後,用紅綢子包裹起來,或由一小童拿著。拜完天地新郎、新娘入洞房,新人飲完交杯酒、吃完合喜麵後,就要吃子孫餑餑了。吃時,新郎新娘仍盤腿坐炕上,由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喂,盛餑餑的碗叫子孫碗(隨女方嫁妝帶來),筷子稱子孫筷(男方家提供)。吃時,由一小童在窗前連問幾聲:“生不生?”。新郎應聲答:“生!”這時娶親太太和門外的客人也都要一連聲地幫助新郎答應:“生!”這是取“新娘多生子女”之意。然後娶親太太和送親太太,客人得要馬上撤離。以免影響新人使周公之禮。當然也有可能也有小童在新人窗外聽聲,大人也不去阻止。

奇怪是,國家強盛以否竟然和統治者繁衍能力有關,康乾盛世的時候,康熙和乾隆子女眾多,康熙存活下來阿哥就二十多個,乾隆子女也眾多,到了道光,道光還有九個兒子。下來鹹豐就一個獨苗—同治,同治死的早沒有後嗣這好說,但是光緒活了四十多歲也沒有後嗣。溥儀也終生沒有後代,皇後婉容因不能忍受長期的孤守,和別人相同有了孩子。在溥儀的沒有刪節《我的前半生》中寫到他把婉容剛生下來孩子扔進了鍋爐裏。別人哄騙婉容,說孩子送到堂兄那裏寄養。於是婉容一直到死之前都給所謂的孩子在寄生活費。這未免一種無法描述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