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好食肉食,肉食占食物比例很大部分。胡椒可以去腥解膩,沒有胡椒,刺激不動腸胃,產生不了大量胃液就無法消化那一塊塊“頑固”的肉塊。現在牧區的牧民大量飲茶就是這個道理。且胡椒可以讓食物味道更美,容易保存。

在那時的西歐,胡椒可以當娶妻的聘禮、騎士們的薪水、上交的稅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它的價值和黃金等同。

西歐食用胡椒曆史很長,早在羅馬時代,人們就熱衷於胡椒,他們用滿船黃金和白銀,去印度港口換成滿船的香料,其中胡椒占首位。羅馬把胡椒和黃金白銀一樣當成財富儲備。

在國庫裏存滿了沒有使用過的胡椒。408年西哥特人兵臨羅馬城下,為換取和平。羅馬付出沉重的代價。羅馬人交付黃金5000磅,白銀8萬磅,綢料4000塊,皮革3000張,東方胡椒3000磅。這幾乎掏空他們的國庫。羅馬帝國領土不斷擴張,也把對胡椒的嗜好帶到了整個歐洲。胡椒在中世紀的歐洲已是財富的象征,人們往往以“他沒有胡椒”來形容此人沒有地位。

那時候胡椒的生意被阿拉伯人壟斷,阿拉伯人曾對西歐人說,胡椒隻能生長在由龍看守著的瀑布下麵;狡詐的威尼斯商人還說過:“胡椒是從天上摘下來的神話,稱它為“天堂的種子”。

十五世紀中葉奧斯曼土耳其攻陷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往阿拉伯人的傳統航線被打破,胡椒等東方商品隻能通過陸路到埃及亞曆山大再到威尼斯運往歐洲。這樣更加大這些了商品的價格。因此對於新航路的開辟,人們熱烈期盼著。

人們常常說絲綢之路,其實香料之路也一條很重要的貿易路線。香料之路就是從盛產胡椒的印度到西歐的航線。一係列地理大發現其實就是哥倫布、達R26;伽馬追求香料之路的副產品。

胡椒等香料利潤很高,達-伽馬在1499年率領滿載香料的船隊從印度返回葡萄牙,此行所獲純利潤竟達航行費用的60倍。

後來由於航運的發達,加上胡椒廣為種植,胡椒價格也大大下降了。

中國食用胡椒沒有歐洲人早,可能在南北朝時期隨著胡食的普及,從西域流傳過來。北魏《齊民要術》中的就記載了“胡椒酒”,此酒是把幹薑、胡椒末及石榴汁置入酒中後,泡置一段時間而成。

胡椒的在中國的興盛是在唐代,唐代鼎盛時期是極其富庶的。那時候長安街道上食肆星羅滿布,其中胡人開始占了很大部分,那時吃胡食,看胡姬跳舞已經成了文人的一種風尚。

那時候人們盛行吃胡餅,那一個個胡餅從烤爐取出來,夾上鹵肉,撒上一點胡椒,就成一頓美食。當然這隻是富人人享受的待遇,那時胡椒基本從陸路運來,從天竺經過不少國家再翻過高聳的帕米爾高原,穿過千裏不見人煙的大戈壁灘,最終才能到達長安。那昂貴的價格,讓人們更加對它迷戀。

說起撒著胡椒的胡餅,《本事詩》中記載一則故事,寧王是唐玄宗長兄,本來是他繼承皇位,但是他把皇位讓給唐玄宗,唐玄宗很感激他,給他很大權勢。寧王家裏很富貴,家裏有十幾個寵妾,都非常的美麗。在:寧王府邸左側有一家賣胡餅的,這家主人妻子皮膚白皙,美麗動人。寧王一見到她就魂不守舍,給賣餅家主人一大筆錢,強行把那女子娶為小妾。

後來有一天寧王召開一個宴會,宴請著名詩人王維等十幾個人,寧王問那女子:“還想不想你以前那位?”女子沉默不答。寧王把賣餅人叫來,那女子看到她以前丈夫,雙淚垂頰。兩人久久對視,不能言語,寧王叫在座文人賦詩,王維先作詩說:“莫以今朝寵,寧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王維在詩裏用到一個典故:楚國滅息國,擄息國

夫人歸,夫人為楚王生二子,但未嚐與楚王言。楚王問她為什麼,她說:一婦人怎能忘舊情,再事一夫,不死也就罷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王維用這個典故,說明女子雖屬他人而不忘舊情的心理。

其它在坐文人沒有人敢和王維的詩,大家沉默了好久。最後寧王放那女子和買餅人回家。

也許寧王不願別人說自己與楚王一樣奪人所愛。

唐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年)三月,當朝宰相元載倒台了被賜予白綾,自盡於梁上。他可是一個著名的貪汙犯,最奇怪的在他居住的地方竟然抄出八百石胡椒。按照唐製一石大概八十公斤,那麼他家裏竟然儲存了六十四噸的胡椒。大概他考慮到胡椒價格昂貴,有保值的潛力所以拚命的儲存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