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萬嬉皮士聚集在此,創造了為期三天的狂歡。為了抗議越戰呼喚和平,他們提出“□□不作戰”的口號。三天時間內,這幫年輕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不是垮掉的一代,不是毫無大腦的叛逆青年。四十萬人聚集在一個小小的農場,竟然沒有發生任何流血和鬥毆事件。唯二的兩例死亡,一個是因為意外事故,還有一個……呃,是吸毒過多致死。
搖滾青年和毒品,從來就是兩個互不分割的詞彙。嚴歡想到此,瞥了眼身邊的付聲,心想,也許經此一遭,付聲能更加體會到當年那些前輩們的感悟?畢竟,大家都是受過毒品迫害嘛。
可是下一秒,他立馬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去去去,想什麼呢,毒品這種玩意兒,還是別碰的好!
大叔還在誇誇其談,一路上為兩個來自中國的搖滾樂手,栩栩如生地描繪出當年的盛況。
“你們知道嗎?本來音樂節是賣門票的,可是後來人實在太多了,而且許多人提早到場,舞台都沒布置好,舉辦方隻好不收門票了!哈哈,可是誰知道這樣引來了更多人。”
“當年到紐約州伯特利的高速上,都堵滿了車,到後來政府不得不下令封堵高速,禁止人們繼續前往音樂節。聽說,當時有一百萬人被堵在高速公路上,而抵達現場的四十多萬人也遠遠超過了預計。”
“那時候大家都在關心和越南打仗的事情,誰會想到有一幫不服管教的小夥子大老遠跑過來參加搖滾音樂節。這麼一搞,招兵處的那幫官員們不知道少招了多少大兵!全美的青年,心思都在這裏啦!還有,聽說後來當地的政府官員,還因為這事被拉下台,嘿,你說他倒黴不倒黴。”
隨著他的描述,嚴歡在心裏勾勒出一個畫麵。
在二戰結束後,剛剛和平了二十多年的那個年代。二戰末期長大的青年們,被主流媒體斥責為不思進取、不會吃苦,生來就享福的垮掉的一代。然而,就是這樣一群被認為毫無用處的青年,用他們的熱情撐起了一個音樂史上的奇跡。
在那之前,從來沒有哪個音樂節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震撼世界地喊:不要戰爭,要愛與和平!雖然“做/愛不作戰”的宣言有點大膽和超前,但是卻赤/裸裸地將年輕人們的感情呈現在世人麵前。
這就是伍德斯托克,銘刻了搖滾的靈魂,深深地融入所有搖滾樂手的血脈之中。
在1969年之後,每隔十幾年或者幾十年,都有人陸陸續續地重辦了幾次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但是所取得到效果都遠遠比不上最初的那次。1969注定是個神話,不能被超越,也不能被模仿。
這一次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依舊是對第一屆的致敬,時隔二十年再次舉辦,在全世界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打個比方,相當於教徒心中的聖地,伍德斯托克就是搖滾迷心中的聖域。
“到了。”
司機將車停了下來,回頭看向兩人。
“祝你們的搖滾之旅一路順利,小夥子們。”
作者有話要說: 親愛的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最近的風聲了。
現在無論言情還是【純愛】(哎呦,別扭)都不能有脖子以下的親密描寫哈,所以小歡和付聲隻能親親了。麼麼噠╭(╯3╰)╮
最後四章,還是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