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景宗繼位時,麵對混亂的局麵,的確想勵精圖治,大幹一番事業,但自幼身體一直不好,軍國大事除了依靠蕃漢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她的皇後蕭綽(蕭燕燕)。他曾對大臣說:在書寫皇後的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可作為一條法令。這說明蕭燕燕可代行皇帝職權。
乾亨四年(982)九月,遼景宗駕崩,遼聖宗即位,蕭燕燕被尊為皇太後,攝政。當時蕭燕燕才三十歲,聖宗才十二歲,在大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的輔佐下。太後和聖宗的地位才得以鞏固下來。
【這裏我改了,因為十二年實在太長,我怕情節不夠緊湊,所以改成了五年,聖宗四歲】
統和元年(983)年六月,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燕燕上尊號為“承天皇太後”。蕭燕燕以承天皇太後的身份總攝軍國大政,就此便開始了遼代曆史上著名的“承天後攝政”時期。
蕭燕燕年輕時曾許配給漢臣韓德讓,但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被皇帝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後,蕭燕燕看中韓德讓的政治與軍事才能,於是決定改嫁給韓德讓。當時契丹族的風俗是允許的。她私自對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於你,願諧舊好。國王也就是你的兒子。”蕭燕燕又秘密派人鴆殺韓德讓的妻子李氏。從此之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間斷地出入於蕭燕燕的帳幕之中,過著事實上的夫妻生活。遼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韓德讓忠心輔佐承天太後與遼聖宗,政績卓著。
【這裏其實看出來,裴澧夜的原型就是韓德讓,這個人,我進行了一些改編,隻為情節更好看一些,畢竟我們寫的是架空不是?】
蕭燕燕在攝政期間,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消除蕃漢不平等待遇,勸農桑,薄賦徭,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綱紀確立,上下和睦,與宋講和,坐收歲幣之力,經濟文化高度發展,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
統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遼聖宗率群臣給蕭燕燕上尊號為“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聖武開統承天皇太後”。統合二十七年十一月,蕭燕燕把權力交給遼聖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蕭燕燕因病崩於行宮,享年五十七歲。
【文中,宛若卿也是50多歲過世的】
蕭太後的軍事閱曆十分豐富,《遼史》的編纂者認為“澶淵之役”是她軍事生涯中最光彩的一頁。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以收複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蕭太後和遼聖宗發兵南下。遼軍避實擊虛,繞過宋軍固守的城邑,長驅直進。十一月,破德清軍(近河南清豐)、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抵達黃河之濱的重鎮澶州(今河南濮陽),威脅宋朝的都城東京開封。一時北宋帝國朝野震動。有的大臣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有的大臣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丞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在寇準一再催促下,宋真宗親自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為之一振。於是出現兩軍對峙的局麵。最終雙方合議休戰,宋王朝每年向遼輸絹20萬匹,銀10萬兩。
蕭太後能夠“親禦戎車,指麾三軍”,率領數十萬大軍攻城野戰,是曆史上少見的女中豪傑。
【蕭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