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暗殺政變另立新君都在積極進行中(2 / 3)

就是說,除掉吳祿貞的,可能是袁世凱,也可能是皇族親貴或者軍部,也有可能是雙方共同策劃、配合完成的。

吳祿貞接任第六鎮統製後,就與軍部長官時有齟齬,也得罪了一些部屬。吳祿貞甫就任,就以煙癮過深、行同盜賊為由,要求撤協統周符麟之職,竟親自草函徑呈陸軍部大臣、副大臣,語氣淩厲,要以必行,已不複如其他統製之恭順,結果未獲批準。吳祿貞因此大憾,不滿之意,形之於色。及武昌變起,協統周符麟率部編入南下討伐軍,在蔭昌所乘南下專車上,陸軍部秘書科長就常見周醉後掣其佩刀作憤恨毒咒之語,對此,蔭昌也不可能不知道。此外,第六鎮原統製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他對該鎮了如指掌,要刺殺吳祿貞,條件非常具備。

吳祿貞被刺殺,張紹曾悚然失色,忙提出辭職,避往上海,閻錫山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樣,一場將爆發的京師革命,被遏製於萌芽。

兩天後,11月9日,大連迎來了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啟超。與一個多月前秘密返國不同,因為剛剛解除黨禁,連謀刺攝政王的汪精衛都獲釋了,梁啟超當然也在被解禁之列。所以,他這次回來是光明正大、堂而皇之登岸的,當地官員和商學各界,齊集碼頭,隆重歡迎。

梁啟超是懷著指揮一場大戰的心情回國的。

本來,9月中旬秘密回到大連的梁啟超,就是要坐鎮指揮與載濤等人一起策劃的政變的,因永平秋操緊急中止,政變計劃暫時推遲進行,武昌起義後,康梁又密集聯絡,加緊推進政變計劃,梁啟超就準備回國指揮,正在此時,聽到北洋高級將領薑桂題奉調率部入衛京師的消息,整裝待發的梁啟超大罵:“真是魔障!”不得不推遲了回國行程。10月29日,張紹曾、藍天蔚等軍事將領實行“兵諫”,這讓康梁覺得他們的計劃正在逐步落實,信心陡增,隨後,載灃下詔罪己,開放黨禁,赦免一切政治犯,更讓康梁興奮不已,感到他們的計劃已然取得初步成效。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梁啟超回國了,他要親自指揮一場維係君主立憲政體、奪權政治權力的大戰!他準備先到灤州會晤張紹曾,然後由張派百十名軍人護衛他入京,完成大事。

登岸後,梁啟超得知,吳祿貞已於兩日前遇刺身亡。這是他一直密切聯絡的高級將領之一,在致吳的函件中曾稱“天下蒼生所望於公者,豈有量哉!”不過,在得知了吳祿貞革命黨的身份後,梁啟超或許對他的死還會感到幾分慶幸。畢竟,梁啟超對革命、共和是很抵觸的,認為是招災誘亂之舉。好在,張紹曾、藍天蔚是堅定支持君主立憲的,梁啟超在大連得到的消息是,張紹曾已率部入京。這讓梁啟超欣喜不已,覺得他們即將大功告成!在致女兒的函件中,梁啟超誇口說:“入都後若塚骨(指袁世凱——引者注)尚有人心,當與共勘大難,否則取而代之。取否惟我所欲耳!”

按照梁啟超的想法,他到灤州後,將由張紹曾部護送入京,與載濤指揮的禁衛軍相呼應,發動政變,驅逐奕劻、載澤,殺盛宣懷;倘若袁世凱願意配合,則共同組閣——最大可能性是讓袁世凱擔任陸軍大臣掌握軍權,而康梁掌握政權,共同應對時局;如袁不配合,則罷免其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組成康梁內閣,通過諮議局說服各省,並撫慰各地革命黨,維持君主立憲政體。

但是,梁啟超高興得太早了。很快,他就得到了可靠消息:張紹曾並沒有率部入都,而是在吳祿貞遇刺後匆忙辭職躲進了租界。梁啟超政變所依靠的軍事力量,內為禁衛軍,外則是張紹曾、吳祿貞兩鎮和藍天蔚的一混成協。頃刻間,吳祿貞、張紹曾一死一逃,就剩下藍天蔚的一個協了。此時,又有傳言說,在天津的藍天蔚倒是沒有躲起來,但是他轉而擁護革命,有不利於梁啟超的計劃。這些消息讓梁啟超大失所望,他不得不取消入都的行程,倉促返回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