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西對打(1 / 2)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 Gee Elliot)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 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製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廣東洋麵,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懿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為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英國人的策略並不在此,懿律在廣東並不進攻,僅宣布封鎖海口,中國人的解釋是英國怕林則徐。封鎖以後,懿律北上,派兵占領定海。定海並無軍備,中國人覺得這是不武之勝,以後義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艦隊到大沽口。

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清廷憤懣極了。道光下令調陝、甘、雲、貴、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國腳亂手忙。上麵要調兵,下麵就請餉。道光帝最怕花錢,於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七月二十二日他的上諭罵林則徐道:“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

是時在天津主持交涉者是直隸總督琦善,他下了一番知己知彼的功夫。他派人到英國船上假交涉之名去調查英國軍備,覺得英人的船堅炮利遠在中國之上。他國的汽船,“無風無潮,順水逆水,皆能飛渡”。他們的炮位之下,“設有石磨盤,中具機軸,隻須移轉磨盤,炮即隨其所向”。回想中國的設備,他覺得可笑極了。山海關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強蒸洗備用”,所謂大海及長江的天險已為外人所據,“任軍事者,率皆文臣,筆下雖佳,武備未諳”,所以他決計撫夷。

英國外相致中國宰相書,很使琦善覺得他的撫夷政策是很有希望的。那封書的前半都是批評林則徐的話,說他如何殘暴武斷,後半提出英國的要求。琦善拿中國人的眼光來判斷那封書,覺得它是個狀紙。林則徐待英人太苛了,英人不平,所以要大皇帝替他們伸冤。他就將計就計,告訴英國人說:“上年欽差大臣林等查禁煙土,未能體仰大皇帝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當。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惟其事全在廣東,此間無憑辦理。貴統帥等應即返棹南還,聽候欽差大臣馳往廣東,秉公查辦,定能代申冤抑。”至於賠款一層,中國多少會給一點,使英代表可以有麵子回國。至於變更通商製度,他告訴英國人,事情解決以後,英人可照舊通商,用不著變更。懿律和義律原不願在北方打仗,所以就答應了琦善回到廣州去交涉,並表示願撤退在定海的軍隊。道光帝高興極了,覺得琦善以三寸之舌竟能說退英國的海陸軍,遠勝林則徐的孟浪多事。於是下令教內地各省的軍隊概歸原防,“以節靡費”。同時革林則徐的職,教琦善去代替他。

英國政府接到義律的信以後,就派全權代表懿律(Admiral Gee Elliot)率領海陸軍隊來華。這時英國的外相是巴麥尊(Lord Palmerston),有名的好大喜功的帝國主義者。他不但索鴉片賠款、軍費賠款,並且要求一掃舊日所有的通商限製和邦交的不平等。懿律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夏天到廣東洋麵,倘若英國深知中國的國情,懿律應該在廣州與林則徐決勝負,因為林是主戰派的領袖。但英國人的策略並不在此,懿律在廣東並不進攻,僅宣布封鎖海口,中國人的解釋是英國怕林則徐。封鎖以後,懿律北上,派兵占領定海。定海並無軍備,中國人覺得這是不武之勝,以後義律和懿律就率主力艦隊到大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