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則外侮可弭。嗣後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遷就,有失民心。至於變通參酌,是在該署督臨時加意權衡體察。總期以誠實結民情,以羈縻辦夷務,方為不負委任。
徐廣縉升任總督以後,就寫信問林則徐馭夷之法。林回答說:“民心可用。”道光的上諭和林則徐的回答,都是士大夫階級傳統的高調和空談,僅以民心對外人的炮火當然是自殺。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麼國際關係?主政者應該負責指導輿論。如不指導,或指導不生效,這都是政治家的失敗。徐廣縉也是怕清議的指責,也是把自己的名譽看得重,國家事看得輕。當時廣東巡撫葉名琛比徐廣縉更頑固,他們繼承了林則徐的衣缽,他們上台就是剿夷派的抬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兩年後許入城的約到了期。英人根據條約提出要求,廣州的士大夫和民眾一致反對。徐廣縉最初猶疑,後亦無可奈何,隻好順從民意。葉名琛自始即堅決反對履行條約,他們的辦法分兩層:第一,不與英人交易。第二,組織民眾。英人這時不願為意氣之爭與中國決裂,所以除聲明保存條約權利以外,沒有別的舉動。徐、葉認為這是他們的大勝利,事後他們報告北京說:
計自正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二十日,居民則以工人,鋪戶則以夥計,均擇其強壯可靠者充補。挨戶注冊,不得在外雇募。公開籌備經費,製造器械,添設柵欄,共團勇至十萬餘人。無事則各安工作,有事則立出捍衛。明處則不見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實皆折衝禦侮之士。(朱批:朕初不料卿等有此妙用。)眾誌成城,堅逾金石,用能內戢土匪,外警猾夷。
為紀念勝利,道光帝賞了徐廣縉子爵,世襲雙眼花翎;葉名琛男爵,世襲花翎。道光又特降諭旨,嘉勉廣州民眾:
我粵東百姓素稱驍勇。乃近年深明大義,有勇知方,固由化導之神,亦係天性之厚。朕念其翊戴之功,能無惻然有動於中乎!
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初道光死了,鹹豐即位。在鹹豐年間,國內有太平天國的內戰,對外則剿夷派的勢力更大。道光三十年五月,有個禦史曹履泰上奏說:
查粵東夷務,林始之而徐終之,兩臣皆為英夷所敬畏。去歲林則徐乞假回籍,今春取道江西養疾,使此日英夷頑梗不化,應請旨飭江西撫臣速令林則徐趕緊來京,候陛見後,令其協辦夷務,庶幾宋朝中國複相司馬之意。若精神尚未複原,亦可養屙京中,勿遽回籍。臣知英夷必望風而靡,伎倆悉無可施,可永無宵旰之慮矣。
鹹豐也很佩服林則徐,當即下令教林來京。林的運氣真好:他病大重,以後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譽借此保存了。
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則外侮可弭。嗣後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遷就,有失民心。至於變通參酌,是在該署督臨時加意權衡體察。總期以誠實結民情,以羈縻辦夷務,方為不負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