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風語者(2)(1 / 3)

“總統他很和氣、很親切,臉上常掛一個溫煦的笑容,他還說很期待看我這部電影的試映呢。而這一次我最感動的,是可以看到真的密碼員(codetalkers)。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在太平洋塞班島上展開激戰,這群出身納瓦霍族(Navajo)印第安人的密碼兵,憑著隻有他們才懂的語言,創出一套日軍無法破解的密碼,傳送軍情,打了不少勝仗,為美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就是表揚他們的功績,使年輕人更了解到他們對國家也有一份責任,同時更了解及認知印第安人的文化。"

吳宇森坦言,他拍《風語者》,就是被這些密碼員舍身為國的精神深深感動,令他興起拍一部以反戰為目的的戰爭電影。

“我無意拍一部美國曆史片,卻以塞班島的那場戰爭,作為背景,去刻畫人性。”

結果,充滿著人性的衝突與融合的《風語者》,在吳宇森“入宮”會見總統、參與通訊老兵的頒獎典禮之後,於華盛頓試映,場麵盛大。

情緒激動

“九一一事件”發生的時候,吳宇森仍在夢中。

“那個早上,我還在睡覺。我的大女兒準備上學,看到新聞,立即把我喚醒。我一看電視,已望著第二架飛機正衝向世界貿易中心第二座,我登時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真的難以置信,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情呢?我流著淚,很傷心,也很憤怒,情緒極其激動……”

一年之後,當吳宇森跟我再說起這件事,他坦言情緒還沒有恢複平靜。

“我還在為那些犧牲和受傷的人感到傷心,雖然這件事發生在美國,但我也感同身受。無論這類事件發生在哪裏,在中國也好,在印度也好,我都會非常傷心,非常同情。”

從“九一一事件”中,吳宇森看到紐約消防員與警察的偉大,看到了美國人的團結精神,也令他回想起我們的香港精神。

“我在徙置區長大,生活環境很差,我也經曆過很多災難,目睹過他人的死亡和很多不愉快事件的發生。但在那樣的艱苦中,大部分香港人都同心協力,幫助貧苦,這是十分令人感動的。而這種互相關懷和共同努力的精神,就是我心目中的香港精神。我們香港在過去幾十年間能有那麼好的發展,全憑這股香港精神。”

“九一一事件”對吳宇森的影響,更大的還在於他對人生的改觀。

“‘九一一’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到危機無處不在。你以為美國很安全嗎?結果可以是這樣脆弱。又或者你以為中國安全嗎?其實也隨時有不幸事件發生。這就引發我有一個信念,無論發生什麼事,我也要竭盡所能,保護我的家庭。‘九一一’的發生,令我更加覺得我應該愛我的妻兒,還有香港的媽媽和弟妹,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受到傷害。同時,我要自己更關心身邊的朋友,以至整個社會。”

“九一一事件”不僅影響了吳宇森的人生觀,更令他明白生命無常,同時更影響了他的事業,令他領略到另一種無常。

世事無常

“本來《風語者》是在二〇〇—年十一月上映的,但經過了“九一一事件”,整個美國變得很混亂,美國人也處於一種很激動、很傷痛的情緒。米高梅公司擔心那時候推出這部戰爭片,觀眾不知道會不會受落。而且這是米高梅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一部電影,他們很重視,

也不希望因為映期的問題而受到任何損失,於是決定押後到二〇〇二年的暑期才上映。”

怎麼也料不到的是,《風語者》押後了映期,其他如期上映的戰爭片,竟非常賣座。

“原來美國人受到那麼大的傷痛,心中藏著那麼大的憤怒,但他們都懷著一腔愛國心。看戰爭片,反而激發起他們的愛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