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附錄好戲在後頭(2)(1 / 3)

來了美國還是最喜歡吃中國菜,這個習慣是永遠也不會變的了。尤其是海鮮,我太喜歡吃了。有這種中式超級市場我已感到很幸福。你看,這裏有遊水海鮮,像生蝦、象拔蚌,還有本地的臘魚、鱸魚,間中還會有石斑和鱘龍。我差不多每個星期來一次。買了生猛的海鮮立即煮來吃,其他的放在冰箱,吃幾天。

(吳宇森一進超級市場,便熟練地推了部手推車,鹽油與醋、牛腩、燒排骨撿一大堆,然後徑自走到海鮮櫃台去,買了一大車的魚蝦蟹與象拔蚌。沿途上跟熟悉的人打著招呼,十足街坊的樣子。)

我特別喜歡吃象拔鮮和遊水蝦,他們知道我會來,就留給我。有時我說好要排骨、牛腩那些肉類,他們又會替我切好、包好。人情味很濃的,揉份鄉情,真的很可貴。

(吳宇森一邊說著,一邊把冰鮮雞一隻一隻地放到手推車上)我總是一次性買五隻雞,有些用來炒,有些用來煲湯,有些醃好了,放在雪櫃裏。吃雞肉比吃牛肉好——在味道上和營養上都好一點。我的孩子都喜歡吃雞。

(吳宇森津津樂道地說著他的"買餸經",不知他真正身份的人,準會把他當作一個如假包換的"家庭主夫”。)

買餸是一種樂趣,除了可以選購自己需要的東西,還是—種自我放鬆的享受。太太沒我這種耐性,她總是買一點東西便離開,我卻可以在菜市場消磨兩三小時,慢慢逛。邊逛邊想著今晚吃什麼好?家中誰愛吃什麼?我會盡量挑各人愛吃的東西。這樣逛完,心情就輕鬆了,這是很有效的減壓方法。

(吳宇森挑了幾個大芒果,又去買西洋菜,挺忙的。)

我的小朋友最愛吃我煮的海鮮,又最愛喝我煲的老火湯。這是家庭傳統,我從媽媽身上學懂煲很多不同的湯水,像西洋菜湯、雞湯、蓮藕湯……我常跟孩子說,湯的營養很重要,湯的意義也很重要,因為湯是用愛心煲出來的。一煲湯至少也要煲四五小時,不止營養價值高,還有著一份愛,關懷。我總喜歡用煲湯去讓孩子了解家庭的意義。

做一頓飯要花多少時間?那要看人數而定。假如隻是一家大小,我也要花上五六個小時去準備。有朋友來的話,通常要籌備一天,煮又要用一天,很多時候太太幫忙,孩子也幫忙。我喜歡給家人和朋友做飯。做好一桌的飯菜,使他們吃得開開心心。隻要看到他們高興,我就高興。以往我們一家五口,我隻做五個菜,現在太太轉了吃素,我要做十個菜。所以以前用兩個小時做一頓飯,現在要用六個小時。

(回到家中,吳太太興致勃勃地把她的國畫作品拿出來,公諸同好。)

我太太喜歡畫山水畫,如果我做飯,她便有時間畫畫。她能夠畫那麼多的畫,是因為我經常做飯。還有打理孩子,孩子的垃圾都是我掃的。

(身邊的吳太太沒好氣,回敬他一句"講得好像真的一樣”。)

當我的太太是比較辛苦的。我這個人很多時候會將電影中的情緒帶回家,比方我要拍一個殺手的故事,我就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殺手,處於孤獨、虛無以及無人理解的世界,回家的時候,仍保持那樣的心塊。假如那場戲是要很憤怒的,我會踢門;假如那場戲是浪漫的,我又會買一枝花給太太,然後吻我的孩子。我的情緒波動這麼大,對家人尤其太太來說,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又情不自禁,讓劇中人變成我自己。

我太投入工作了,造成沒什麼時間去跟我的孩子溝通。我連跟他們聊聊天,了解一下、安慰一下他們都做不來,這就令孩子對我起了反感。有一段時間,他們變得很害怕我,到後來連我想跟他們說話,他們也會走開。

作為一個父親,我不算合格,但現在我很努力,希望做到最好。

在香港的時候,我太拚搏了,將精神和時間都放在工作上。那時受的壓力很大,競爭又大,正因為競爭大,所以又要用加倍的時間和精神,想盡辦法去做得比他人好,相對放在家庭的心力和時間,也就愈來愈少。那時候白天拍戲晚上剪片,回到家中,子女都睡了。到開工的時候,孩子又都上學去了,大家連見麵的時間也沒有。他們希望得到的父愛都得不到,漸漸變成一個家庭危機。

來了美國之後,工作一樣多,競爭也很大,但這裏規定每星期隻能工作五天,即使你周末想開工,也沒有工作人員願意。所以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變了,我可以有多點時間與家人在一起,彼此再溝通、再了解,多給大家一點時間和溫暖,家庭關係也好了起來。

現在我的兩個女兒都大學畢業了,她們都很希望成為電影人。開始的時候,我有點不願意,因為電影圈有太多政治遊戲,太複雜,我怕她們承受不了。但後來發現我的女兒所喜歡的,是真正的電影藝術。對於早期的經典電影、電影曆史和電影的藝術層次,她們都很有認識,也在創作上表現出個人的創意。她們是真的熱愛電影,而不是把電影看成一種賺錢的工具,於是我便很放心了。我不僅不反對她們從事電影工作,還很支持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