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設計,你說你為了完成這個策劃案,已經一個禮拜沒回家,已經四十八小時沒合眼,那麼老板會因為你已經很辛苦而放過你嗎?還是覺得你能力不行而懷疑你呢?
如果你是一個文字匠,你說你為了一個句子而絞盡腦汁,以求讓文章以你最滿意的樣子呈現,這有什麼意義呢?你覺得煎熬的過程,讀者是不會在意的。就像你去買西紅柿,你隻會在乎它的外觀和口味,才不管它是如何櫛風沐雨長出來的。你的挑選和評論會很苛刻,因為你隻在乎吃得爽不爽。
千萬不要相信旁人對你說“結果不重要”這種話,因為你一旦真的搞砸了,批評、嘲諷、蔑視,會源源不斷地朝你襲來。
別人在熬夜學習的時候,你躺在被窩裏玩手機,我問你怎麼不去看書,因為考研已經迫在眉睫了。你用被子捂住腦袋,低沉地回了一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唄,考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為了找工作,努力準備各種證書,做簡曆,總結實踐成果,你在認真地看連續劇,我問你怎麼不出去試試,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你被劇情感動得淚眼模糊,哽咽著回了一句:“這次沒趕上,下次再去,麵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加班、吃泡麵,工作沒完成的時候折騰到一兩點,你心安理得地把工作留到第二天,吃得好、睡得好,效率比別人差了不知道多少,我問你怎麼不加把勁,因為領導正準備提拔一兩個人。你專心致誌地刷著朋友圈,回了一句:“今年選不上,明年選唄,評優不就是重在參與?”
一定有人曾經跟你說過這句話,他們誌在參與,他們不要求自己付出多少,他們隻想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想當個局內人,但是又不願投入太多,於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來當奇跡的見證者,而不是創造者。
我好奇的是,“重在參與”不是那些已經成功了、已經竭盡全力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話嗎?什麼時候變成了不作為、不努力的借口?
請醒醒吧,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裏,比賽從來都是強者的遊戲,隻有弱者才整天把“重在參與”掛在嘴邊。
重在參與的人,大部分從來沒有想過完全投入一件事。他們是“差不多”先生或“來得及”小姐,總是覺得參與過就好、有經曆過就好,他們覺得時間有的是,任何想要的東西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他們以“分享別人的榮耀”為樂,卻忘了自己一無所獲。
這倒也驗證了紀伯倫的那句話:“對安逸的欲望扼殺了靈魂的激情,而這種淺薄的欲望還在夢想的葬禮上咧嘴大笑。”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你的要求太低,欲望太淺,或者語氣太溫順,所以命運才索性什麼都不給你,結果你一無所有。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設計,你說你為了完成這個策劃案,已經一個禮拜沒回家,已經四十八小時沒合眼,那麼老板會因為你已經很辛苦而放過你嗎?還是覺得你能力不行而懷疑你呢?
如果你是一個文字匠,你說你為了一個句子而絞盡腦汁,以求讓文章以你最滿意的樣子呈現,這有什麼意義呢?你覺得煎熬的過程,讀者是不會在意的。就像你去買西紅柿,你隻會在乎它的外觀和口味,才不管它是如何櫛風沐雨長出來的。你的挑選和評論會很苛刻,因為你隻在乎吃得爽不爽。
千萬不要相信旁人對你說“結果不重要”這種話,因為你一旦真的搞砸了,批評、嘲諷、蔑視,會源源不斷地朝你襲來。
別人在熬夜學習的時候,你躺在被窩裏玩手機,我問你怎麼不去看書,因為考研已經迫在眉睫了。你用被子捂住腦袋,低沉地回了一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唄,考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為了找工作,努力準備各種證書,做簡曆,總結實踐成果,你在認真地看連續劇,我問你怎麼不出去試試,因為你身邊的人都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你被劇情感動得淚眼模糊,哽咽著回了一句:“這次沒趕上,下次再去,麵試不就是重在參與?”
別人加班、吃泡麵,工作沒完成的時候折騰到一兩點,你心安理得地把工作留到第二天,吃得好、睡得好,效率比別人差了不知道多少,我問你怎麼不加把勁,因為領導正準備提拔一兩個人。你專心致誌地刷著朋友圈,回了一句:“今年選不上,明年選唄,評優不就是重在參與?”
一定有人曾經跟你說過這句話,他們誌在參與,他們不要求自己付出多少,他們隻想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以及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想當個局內人,但是又不願投入太多,於是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來當奇跡的見證者,而不是創造者。
我好奇的是,“重在參與”不是那些已經成功了、已經竭盡全力了的人才有資格說的話嗎?什麼時候變成了不作為、不努力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