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西北天際的一抹綠雲(1 / 3)

左宗棠算得上是中國官僚史上的一個奇人。按照古代中國的官製,先得讀書,考中進士後先授一小官,然後一步一步地往上熬。他三考不中便無心再去讀枯澀的經書,便在鄉下邊種地邊研究農桑、水利等實用之學,後因太平天國亂起,就隨曾國藩辦湘軍。1866年甘肅出現回民起義時,左正在福建辦船政,建海軍,對付東南的外敵。朝中無人,同治皇帝隻好拆東牆補西牆,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但這時的政局已千瘡百孔,哪裏隻是一個回民起義。甘肅之西,新疆外來的阿古柏政權已形成割據,而甘肅之東繼太平軍之後興起的東、西撚軍,縱橫陝西、河南、山東,如入無人之境。左受命時皇太後問西事幾年可定?他答:五年。並提出一個戰略構想:欲平回先平撚,先穩甘再收疆,一開口就擘畫出半個中國的未來形勢圖,其雄心和目光超過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而這時清政府捉襟見肘,哪有這個實力。朝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流派幹脆主張放棄新疆這塊荒遠之地,是他力排眾議終於說動朝廷用兵西北。

左宗棠受命之後,先駐漢口指揮平撚,到1869年11月才進駐平涼,這年他已58歲。如果曆史可以回放的話,這是一個十分悲壯的鏡頭:一隊從遙遠的湖南長途跋涉而來的士兵,穿著南國的衣服,說著北方人聽不懂的“南蠻”語,艱難地行進在黃風、沙塵之中。隊伍前麵的高頭大馬上坐著一位目光炯炯、須發皆白的老者,他就是左宗棠。最奇的是,他的身後十多個士兵抬著一具黑漆發亮的棺材,在刀槍、軍旗的輝映下十分醒目。左宗棠發誓,不收複新疆,平定西北,決不回京。人們熟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南國老翁,帶棺出征過天山呢?

綠染戈壁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軍事建樹曆史自有公論,我們這裏要說的是他怎樣首創西北的綠化和生態建設。左到西北後發現這裏的危機不隻是政治腐敗,軍事癱瘓,還有生態的惡劣和耕作習慣的落後。大軍所過之處全是不毛的荒山、無垠的黃沙、裸露的戈壁、洪水衝刷過後的溝壑。

這與江南的青山綠水、稻豐魚肥形成強烈的反差。左宗棠隱居鄉間時曾躬耕農畝,他是抱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準備種田教書、終老鄉下的。但是命運卻把他推向西北,讓他“達則兼顧天下”,兼顧西北。而且除讓他施展胸中的兵學、地學外,還要挖掘他腹中的農林水利之學。

麵對赤地千裏,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樹,這當然是結合戰爭的需要(但古往今來西北不知幾多戰事,而栽樹將軍又有幾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寬三到十丈,東起陝西的潼關,橫穿甘肅的河西走廊,旁出寧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別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長三四千裏,後人尊稱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樹,有路必有樹,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

左宗棠算得上是中國官僚史上的一個奇人。按照古代中國的官製,先得讀書,考中進士後先授一小官,然後一步一步地往上熬。他三考不中便無心再去讀枯澀的經書,便在鄉下邊種地邊研究農桑、水利等實用之學,後因太平天國亂起,就隨曾國藩辦湘軍。1866年甘肅出現回民起義時,左正在福建辦船政,建海軍,對付東南的外敵。朝中無人,同治皇帝隻好拆東牆補西牆,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但這時的政局已千瘡百孔,哪裏隻是一個回民起義。甘肅之西,新疆外來的阿古柏政權已形成割據,而甘肅之東繼太平軍之後興起的東、西撚軍,縱橫陝西、河南、山東,如入無人之境。左受命時皇太後問西事幾年可定?他答:五年。並提出一個戰略構想:欲平回先平撚,先穩甘再收疆,一開口就擘畫出半個中國的未來形勢圖,其雄心和目光超過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而這時清政府捉襟見肘,哪有這個實力。朝中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主流派幹脆主張放棄新疆這塊荒遠之地,是他力排眾議終於說動朝廷用兵西北。

左宗棠受命之後,先駐漢口指揮平撚,到1869年11月才進駐平涼,這年他已58歲。如果曆史可以回放的話,這是一個十分悲壯的鏡頭:一隊從遙遠的湖南長途跋涉而來的士兵,穿著南國的衣服,說著北方人聽不懂的“南蠻”語,艱難地行進在黃風、沙塵之中。隊伍前麵的高頭大馬上坐著一位目光炯炯、須發皆白的老者,他就是左宗棠。最奇的是,他的身後十多個士兵抬著一具黑漆發亮的棺材,在刀槍、軍旗的輝映下十分醒目。左宗棠發誓,不收複新疆,平定西北,決不回京。人們熟知“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南國老翁,帶棺出征過天山呢?

綠染戈壁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軍事建樹曆史自有公論,我們這裏要說的是他怎樣首創西北的綠化和生態建設。左到西北後發現這裏的危機不隻是政治腐敗,軍事癱瘓,還有生態的惡劣和耕作習慣的落後。大軍所過之處全是不毛的荒山、無垠的黃沙、裸露的戈壁、洪水衝刷過後的溝壑。

這與江南的青山綠水、稻豐魚肥形成強烈的反差。左宗棠隱居鄉間時曾躬耕農畝,他是抱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準備種田教書、終老鄉下的。但是命運卻把他推向西北,讓他“達則兼顧天下”,兼顧西北。而且除讓他施展胸中的兵學、地學外,還要挖掘他腹中的農林水利之學。

麵對赤地千裏,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樹,這當然是結合戰爭的需要(但古往今來西北不知幾多戰事,而栽樹將軍又有幾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寬三到十丈,東起陝西的潼關,橫穿甘肅的河西走廊,旁出寧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別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長三四千裏,後人尊稱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樹,有路必有樹,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