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追憶大陸行(2 / 2)

第一次探訪大陸,所見景物卻似曾相識。盡管時空長遠阻隔,但在書籍閱讀與故舊言談之中,這一切早已神遊無數。回到出生和成長的地方祭祖,陌生的鄉親們熱烈相迎,除了驚喜浩歎之外,還有一些疑真還假、如夢似幻的感覺,正是杜甫詩中的況味:“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近日以來,常見內人埋首書桌,孜孜於筆耕,其癡情憨態,望而親切,仿佛年輕時與她相伴苦讀的情景又再重現。當年結識於美國密西根湖畔,我先後在威斯康辛大學與康乃狄克大學任教,方瑀也攻讀明尼蘇達及康乃狄克大學的學位,為了寫出好論文,內人是求好心切,一再地找資料,下筆前再三確認。這回從大陸回來,家裏的書房就已經堆滿各種資料,我很高興她又重拿筆杆,記錄她旅遊的感想。

這回看她這麼積極地整理我們的大陸之行,為曆史留下紀錄見證,作為她最親近的伴侶,我有幸先睹為快,成為第一個讀者,深感榮幸。

此番情景經曆過多年政壇起伏、世事升沉之後,更加體會到家人最是可親可愛,“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家居生活的恬淡自適,亦可令人感到欣喜和滿足。

這一次的和平之旅,是一次難忘的旅行。行前為了北京大學的講演與幾十場的講話,我花了不少的心思準備,至於內人為了家人的行囊所下的苦心,我是看了她的描述才能充分體會她的用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台灣出發前,壓根未想到,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竟然都要題字。因此,為了題字的內容,不管在飛機上、車上,乃至於旅館裏,還好有她的熱心協助,才讓我解了圍。

在西安我的母校後宰門小學,看到小小學弟學妹拿毛筆寫書法的情景,我們夫妻倆都很感動。書法、詩詞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當年彼岸文化大革命除四舊時,台灣則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複興運動;而今大陸的新生代正在學習保留中華文化時,台灣卻要“去中國化”,流行的是八卦文化。這樣的對比,豈是感傷二字足以形容?

初次登陸雖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也驗證百聞不如一見的正確性。親身走一趟,感受自是不同。一個國家的進步,要的是和平穩定的環境,以及推動建設的雄心與魅力。台灣過去曾有的台灣經濟奇跡以及近年大陸國力崛起,都是歸功於有安定的內部環境與有強烈進取心且能正確領導的經營團隊。

此行也讓我更加確認,“堅持和平,互惠雙贏”才是兩岸唯一要走的道路。“兩岸攜手合作,一起賺世界的錢”是我在北京大學公開的呼籲,並已獲得兩岸人民廣大的回響。我也發願,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將以我的學識經驗,為兩岸的和平大計、中華民族的振興圖強,奉獻一己之力。和平之路也許要經曆坎坷,兩岸還有許多困難的地方等待突破,有機會我也願意再到大陸其他城市,多走走多看看,真正做到植根台灣、放眼大陸、胸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