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獅子國”的海峽情——記北京青年麵塑藝術家王燕女士(2 / 2)

機艙裏一片寂靜。王燕從幾個睏盹中醒來,透過玻璃窗鳥瞰大地,到處是一片汪洋。不由地想起她那歡快的童年。她自幼喜歡唱歌、跳舞,酷愛藝術。玩時就用橡皮泥捏小玩藝兒。她的母親王靄雲是京劇名旦之一尚小雲的高足,曾是名噪京華的尚派青衣。唱腔,嗓音甜潤清亮,作戲,舞姿水袖瀟灑。每當她給徒弟們說戲時,5、6歲的王燕總是坐在小板凳上,盡心地聽著。耳熟能詳,聽得多了,學會了不少戲段子。每當徒弟們作不來時,她便自告奮勇做示範表演,使徒弟們大為驚訝。後來,王燕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人物造型眼神、動態、表情美。運用在麵塑人物中,別具一格求新意,立誌闖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一個人的成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藝術家的成功是曆經坎坷飽嗜艱辛的。王燕也不列外。在“文革”中,她以極大的毅力堅持讀完初中。1969年,15歲的王燕初中畢業後,正趕上知青上山下鄉,她奔赴內蒙建設兵團。不論條件怎樣艱苦,勞動之餘她就練習畫畫、捏泥人。一張張畫、一個個小泥人幾乎堆滿了她的床頭、窗台。1972年,她曾被派往包頭工藝美術工廠學習羽毛畫、麥秸畫,學後回去精心製作。1973年,她以“玉樹臨風”和“雙戲圖”兩件羽毛畫作品,代表兵團參加呼和浩特市工藝美術展覽,受到好評。從此,開闊了自己創作的胸懷。

1974年,王燕回到北京,調入北京美術人形廠,向葛敬安學做絹人;向著名藝人曹儀策學習麵塑技法。但她酷愛的是麵塑,便兼而學之。她充分利用業餘時間,苦心鑽研麵人藝術,巧妙地將絹人的輕盈形態和細膩的神態融於麵塑藝術中,使麵塑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十幾年的刻苦努力,她捏塑的麵人花色品種多達一百餘種,有宮女、仕女、仙女、觀音,也有大肚兒彌勒佛、老壽星,還有戲劇中的趙雲、林衝、魯智深、花木蘭、梁紅玉、林黛玉等等。她精摩細塑人物造型和與人物有關的襯景、花卉,安排得相映成趣,十分玄妙,讓人叫絕!

這位秀發披肩、體態輕盈的麵塑能手王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敢於開拓。過去做麵人多是立體感強。現在她塑的人物有能動起來的感覺。如“飛向人間”的七仙女下凡,就是一例。身著彩衣的仙女們似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動感和立體感都很強烈,大大增強了藝術效果。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6月1日,為了慶祝孩子們的節日,王燕特意製做了一件四寸高的“司馬光破缸救兒童”的麵塑作品,榮獲北京市第二屆“春芽”獎。同年九月,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她送展的“林衝雪夜上梁山”,被譽為珍品,山北京工藝美術品總公司收藏。1987年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北京民間藝術欣賞,她以五件精美的麵塑作品參展。其中,“泉邊”獲得好評。那五個仙女仙頸上閃著紅寶珠項鏈,身著乳白色衣裙,衣帶飄飄降臨泉邊,寓意向往自由美好的人間。此作品北京電視台作為專題節目播放後,產生了很大影響。

王燕的工作很忙,但她為多方麵培養自己的創作感覺,錘煉自己的藝術修養,遇有機會就去看舞劇。不斷參加舞會跳舞。夏天愛好遊泳;冬天樂於滑冰。還喜歡彈琴唱歌。廣泛的愛好豐富她的造型藝術。她愛好文學,經常翻閱《紅樓夢》、《濟公傳》、《三國演議》、《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以彌補自己文學知識的不足。她經常去故宮、頤和園、香山參觀。利用外出機會,曾去河南的龍門石窟、少林寺,山西的華雲寺、雲崗石窟、五台山,浙江的靈隱寺,陝西的兵馬俑、貴妃池以及永泰公主的地下墓地,還有法國的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從中外馳名的繪畫、泥塑、雕塑的輝煌藝術中,汲取藝術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源泉。

王燕在新加坡的麵塑表演即將結束了,當台灣的那位象棋高手捧起那盤《象棋人物》麵塑時,不僅他自己激動不已,周圍的人們也感到異常驚奇。他無比興奮地說:“王燕小姐,你能把唯一的一件《象棋人物》作品讓給我,我感到太榮幸、太幸福了!我看到《象棋人物》就想起了祖國。我不隻要這一套,還請你給我再做同樣的第二套,準備在棋類展覽時,一鳴驚人。”王燕緊握著他的手說:“我一定滿足你的要求,也衷心希望你實現自己的願望!”頓時,一片熱烈的掌聲在大廳裏回蕩,大陸和台灣同胞沉浸在無比的歡樂之中。

王燕結束了新加坡的表演,很快回到了北京。她稍事休息便為台灣象棋高手精心捏塑了第二套《象棋人物》,並被台灣來人專程取走。臨行時來人轉達了那位棋手對王燕的祝福。他認為:王燕獨特的麵塑藝術風格,表明她是民間藝術的佼佼者,不愧是一位女青年麵塑藝術家。

情同手足的同胞之情,意義深遠,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