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文化情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日據50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連橫、賴和、楊逵等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台灣人民,為保存中原文化,對抗日本殖民當局的“同化”政策進行了頑強、持續的努力。日據時期,台灣人很少將自己的子弟送入殖民地當局創辦的日語學校讀書,而是繼續沿襲傳統的書房、私塾教育,接受漢文字傳統文化傳授。楊肇嘉說過下麵一段十分感動人的話:“台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祖國,也永遠不會丟棄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強暴的統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台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
從俗文化角度看。媽祖是兩岸人民共同的信仰。台灣各地媽祖廟都認同福建莆田湄洲島,即湄洲嶼的媽祖廟是他們的祖廟。台灣各大媽祖廟都有回湄洲謁祖尋根——進香合火的傳統,特別是由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必須每年或每三年回祖廟“省親”。媽祖精神構成了閩台人民的文化情結。
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禁止台灣人民來往大陸,台灣人民被迫選擇最著名的北港媽祖廟作為進香地點。每年夏曆3月23日媽祖誕辰前後,全台各地信徒紛紛湧向北港進香。同時,仍有人不顧日軍禁令來湄洲進香,1917年和1922年就發生過兩次。
1949年以後,兩岸來往中斷,台灣人士回湄洲進香又不可能了,但台灣人士的這種文化情結卻沒有稍減。1984年起,鹿港天後宮董事會決定改以遙祭代替親謁。這一年媽祖誕辰日,該宮謁祖儀仗隊浩浩蕩蕩開到海濱,由當時的“監察院副院長”黃尊秋主持,麵向湄洲,虔恭祀拜,極為隆重。
1987年開放探親以後,台灣居民積極恢複回湄洲謁祖進香活動。1987年10月23日(九月初九日)“媽祖千年祭”日,台灣大甲鎮瀾宮公開組團到湄洲謁祖進香,並請回若幹湄洲媽祖像供奉。1989年10月,大甲鎮瀾宮為首,聯合8個宮廟和文化團體組成了200人的大型進香團,到湄洲祖廟和港裏祖祠謁祖尋根。
回湄洲謁祖進香,牽動了許許多多媽祖信徒的心。1987年台灣青年畫家胡凱平從湄洲請回一尊媽祖像。她的姑媽知道了,要他再到大陸請一尊大陸同胞供奉的媽祖像回台,由她供奉。在莆田有關人士的協助下,胡凱平完成了姑媽的委托,非常激動。據1991年10月有關學者統計,自從1987年11月台灣方麵開放探親以來,已有近百座媽祖廟組團到湄州謁祖,總人次數超過十萬;從湄洲祖廟請到台灣的分靈神像達2200多尊。
直到現在,兩岸直航被台灣當局禁止,到湄州媽祖廟進香要繞道香港等地。但是,在1989年5月,224名“漁民”,19艘漁船組成的船隊,由台灣宜蘭縣出發,直航湄洲進香,突破了禁令。台灣《聯合報》作了跟蹤報導。5月11日,該報頭版,在“媽祖回鑾,迎駕人潮洶湧”標題下,報導了直航船隊返回宜蘭當地民眾“迎駕”的熱鬧場麵;“信徒人手一炷香隨後,隊伍長達三公裏,一時鞭炮聲和陣頭鑼鼓聲響徹雲霄。”
這個文化情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日據50年的漫長歲月中,以連橫、賴和、楊逵等知識分子為代表的台灣人民,為保存中原文化,對抗日本殖民當局的“同化”政策進行了頑強、持續的努力。日據時期,台灣人很少將自己的子弟送入殖民地當局創辦的日語學校讀書,而是繼續沿襲傳統的書房、私塾教育,接受漢文字傳統文化傳授。楊肇嘉說過下麵一段十分感動人的話:“台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祖國,也永遠不會丟棄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強暴的統治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台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