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造元曲豐碑的人(1 / 2)

張月中教授自1988年至1993年5年間,用同樣的方法,利用寒暑假和課餘時間,自費對元曲名家王實甫、馬致遠、白樸、張宏範、元好問等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寫出了《王實甫家考》、《馬視遠不是曲家馬致遠》、《馬致遠家考》、《元儒將、散曲家張宏範家考》、《元好問在抱犢寨》等論文。加拿大《愛華報》發表評論說:“中國河北著名元曲專家張月中教授的研究,是了不起的成就。”

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著名教授祝肇年生前曾說過:“元曲和元曲作家在當時無社會地位,他們的生平、創作等根本不許收入正史,因而俯拾即是的元曲作家的史跡,被人們熟視無睹或不屑一顧而流失、湮滅。囿於資料局限,傳統研究方法當然難有新意。張月中教授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發表了一係列文章,最重要的是發明了新的研究方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元曲專家吳曉玲說:張月中的元曲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台北市“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著名教授魏子雲先生評價說:“這些問題的解決,把元曲研究推進了一大步,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河北省已成為國際元曲研究中心,河北師院已成為中心的中心。”

架設元曲交流的橋梁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學術研究的春天。為振興元曲研究,張教授在80年代初,就同海外曲學界知名人士有了往來,並通過他們同台灣島內的台北市花蓮師專的李殿魁、台北師大的林雄峰、“國立藝專”的魏子雲教授、高雄師大的汪誌勇教授等曲學同仁取得了聯係,書來信往成了未見麵的朋友,學術上的知音。1987年以後,張月中教授在省、市政府和社會有關單位的支持下,先後呼籲、籌備和廣大曲學學者共同組建了“中國關漢卿研究會”、“河北省元曲研究會”等曲學研究組織。1988年10月,他發起、籌備、組織了在河北省安國縣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戲劇學術研討會暨關漢卿戲劇創作730周年紀念大會”。會前,張月中教授代表大會籌委會向台北曲學界名流李殿魁、林雄峰、汪誌勇、魏子雲等人下了請帖,台灣《聯合報》和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以“彼岸下請帖,共尋關漢卿”為題披露了這個消息,一時在海內外傳為佳話。由於台灣當局大陸政策的限製,台灣學者未能赴邀,會後委托赴大陸探親的《聯合報》記者景小佩女士代為傳書致意,張月中特別為她組織了“補充交流”,並根據個人條件和要求,吸收台灣5位學者為“中國關漢卿研究會”理事或會員。1990年2月在石家莊市召開了“首屆海峽兩岸元曲(關、王、馬、白)研討會”,大陸120多位和台北17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對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的生平、成就、劇作及其影響進行了研討,實現了兩岸元曲學者40多年來的第一次握手,在海內外引起關注。同年7月在江蘇省揚州召開的“首屆海峽兩岸散曲研究會”,就元、明、清散曲史的文學地位、散曲的創作等問題進行了研討。1993年7月底,他還參與籌備和出席在河北省保定市、承德市舉辦的“首屆國際元曲研討會”。大陸和港、澳、台地區及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123名學者蒞臨,對元曲名家的生平事跡、籍裏、著作及其藝術特點進行了研討,對關漢卿、王實甫的故裏進行了考察和參觀。這4次學術研究和交流都成果斐然,共收集論文321篇,達150餘萬字。當人們樂道和分享四度元曲學術交流成果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稱讚為此而花費了巨大心血的張月中教授是“架設海峽兩岸和世界曲學交流橋梁的熱心人”。

張月中教授自1988年至1993年5年間,用同樣的方法,利用寒暑假和課餘時間,自費對元曲名家王實甫、馬致遠、白樸、張宏範、元好問等進行了實地考察研究,寫出了《王實甫家考》、《馬視遠不是曲家馬致遠》、《馬致遠家考》、《元儒將、散曲家張宏範家考》、《元好問在抱犢寨》等論文。加拿大《愛華報》發表評論說:“中國河北著名元曲專家張月中教授的研究,是了不起的成就。”

北京中央戲劇學院著名教授祝肇年生前曾說過:“元曲和元曲作家在當時無社會地位,他們的生平、創作等根本不許收入正史,因而俯拾即是的元曲作家的史跡,被人們熟視無睹或不屑一顧而流失、湮滅。囿於資料局限,傳統研究方法當然難有新意。張月中教授的貢獻不僅在於他發表了一係列文章,最重要的是發明了新的研究方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元曲專家吳曉玲說:張月中的元曲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台北市“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著名教授魏子雲先生評價說:“這些問題的解決,把元曲研究推進了一大步,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河北省已成為國際元曲研究中心,河北師院已成為中心的中心。”

架設元曲交流的橋梁

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帶來了學術研究的春天。為振興元曲研究,張教授在80年代初,就同海外曲學界知名人士有了往來,並通過他們同台灣島內的台北市花蓮師專的李殿魁、台北師大的林雄峰、“國立藝專”的魏子雲教授、高雄師大的汪誌勇教授等曲學同仁取得了聯係,書來信往成了未見麵的朋友,學術上的知音。1987年以後,張月中教授在省、市政府和社會有關單位的支持下,先後呼籲、籌備和廣大曲學學者共同組建了“中國關漢卿研究會”、“河北省元曲研究會”等曲學研究組織。1988年10月,他發起、籌備、組織了在河北省安國縣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戲劇學術研討會暨關漢卿戲劇創作730周年紀念大會”。會前,張月中教授代表大會籌委會向台北曲學界名流李殿魁、林雄峰、汪誌勇、魏子雲等人下了請帖,台灣《聯合報》和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以“彼岸下請帖,共尋關漢卿”為題披露了這個消息,一時在海內外傳為佳話。由於台灣當局大陸政策的限製,台灣學者未能赴邀,會後委托赴大陸探親的《聯合報》記者景小佩女士代為傳書致意,張月中特別為她組織了“補充交流”,並根據個人條件和要求,吸收台灣5位學者為“中國關漢卿研究會”理事或會員。1990年2月在石家莊市召開了“首屆海峽兩岸元曲(關、王、馬、白)研討會”,大陸120多位和台北17位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對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的生平、成就、劇作及其影響進行了研討,實現了兩岸元曲學者40多年來的第一次握手,在海內外引起關注。同年7月在江蘇省揚州召開的“首屆海峽兩岸散曲研究會”,就元、明、清散曲史的文學地位、散曲的創作等問題進行了研討。1993年7月底,他還參與籌備和出席在河北省保定市、承德市舉辦的“首屆國際元曲研討會”。大陸和港、澳、台地區及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123名學者蒞臨,對元曲名家的生平事跡、籍裏、著作及其藝術特點進行了研討,對關漢卿、王實甫的故裏進行了考察和參觀。這4次學術研究和交流都成果斐然,共收集論文321篇,達150餘萬字。當人們樂道和分享四度元曲學術交流成果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稱讚為此而花費了巨大心血的張月中教授是“架設海峽兩岸和世界曲學交流橋梁的熱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