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亡國之臣(1 / 2)

時間又過去了一個月,這一個月的時間,崇禎皇帝是在忐忑中度過的。

12月11日這天剛過,12日早朝之上,崇禎首先看到最想看到的一幕---魏忠賢活蹦亂跳的好好活著呢。

崇禎內心充滿了激動的,他不是激動看到這個,讓人一看心中就不是太爽的老太監,讓崇禎激動的是,他認為自己已經改變了曆史的軌跡。本來上一世的12月11日是魏忠賢畏罪自盡的日子,可是現在的魏忠賢,不光沒有自盡,反而活得很開心、很光鮮、很有幹勁,好像又年輕了好幾歲般,正卯足了勁、幹勁十足的籌劃著他的“變法”大計。

崇禎知道,他正在改變曆史,那麼他有理由相信,他也將會改變整個大明帝國的命運、改變天下蒼生的命運、更有能力來改變身邊自己關愛的親人的命運。

心中這一大鬱結已經可以確定-基本清除了,使得崇禎內心輕鬆了不少。不過,還有另外的一個心中鬱結沒有解開,崇禎老覺得心中還是有一個疙瘩。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這是明思宗朱由檢人生最後的時刻憤恨而言。這也是崇禎另一大怨念的根由所在,崇禎知道造成這些的原因,也與自己的不果斷、好麵子、好猜忌有關,但是,不關怎樣必須要改變、必須根除!崇禎下定決心。

崇禎,深深的記得幾件大事:國家財政困難,想加點商稅、海稅,還有讓太監開礦進行開源時,被言官們無情的鼓噪黃了,說什麼“與民爭利”。在與皇帝的正麵pk中,言官們的“勝利”已經不止一次了,他們每次取得“勝利”都會使他們欣喜若狂,都會在士林中贏得廣泛讚譽;最可狠的還有,除了關鍵時刻下聖旨調吳三桂入京勤王被內閣耽擱外,還有就是萬般無奈,想南遷之事被攪黃的事了。

那是公元1644年,決定大明朝命運的一年。剛過完春節,李自成就率領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從西安向北京殺來!崇禎皇帝得到這個消息,心下難受、時常暗自流淚。難道大明就這樣自己手裏斷送掉嗎?他不甘心,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庸碌的昏君。他自登基以來,麵對父兄留下的爛攤子,恨不得一天當做兩天來用,不奢侈、不好色,起早貪黑、兢兢業業。為了節省國庫費用,自己都啥不得添件新衣服,黃袍裏麵穿的是打補丁的內襯,為怕被風吹起來被大臣看到,平日裏走路都很慢。盡管這樣,還是無濟於事,該麵對的還是要麵對。消息傳來,向眾大臣求策,可是,崇禎失望了,他無奈的望著大殿下麵的這些大眼瞪小眼、表現出來的都是束手無策狀態的文武大臣。對於這些,萬般無奈的崇禎已經麻木了,鬥了多年,他知道這些老油條他是鬥不過的,無論如何都鬥不過,這些都是在殘酷的黨爭下站起來的“偉人”。

不過還是有個亮點,讓崇禎想不到的是,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微不足道“小人物”,向他提出了他內心非常渴望的、一個非同尋常的建議:“遷都南京,暫避鋒芒。”此人是隻是個六品小官李明睿,李明睿聽到起義軍聲勢浩大、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打到北京隻是個時間早晚的事兒!於是,他就從老家一路趕到京城,片刻不得休息,就急匆匆的向皇上遞交了這封奏章!意思很明白就是趕緊移駕南京。若皇帝一旦南遷,贏得喘息之機,各地的忠臣良將必將聞風響應前來護駕!駐守南京的史可法,劉孔昭,都是忠義之士,並且精通軍事。長江下遊左良玉擁有幾十萬大軍,南方的正規軍有一百萬,所以說這是個最可行的方案,是大明可以得到喘息,並很有可能轉敗為勝的最佳方案!

崇禎並不糊塗,心中也是認為這是個挽救大明的一條好計策,但是他還是得到大臣的擁護,才能決定南遷之事,因為一旦南遷就意味著自己放棄了祖先的陵墓和宗廟,茲事重大!

當時,崇禎在朝堂之上,滿懷期待的目光看著首輔陳演。可是,陳首輔就是一言不發,其他大臣更是跟沒聽到一樣,不發表意見。說白了都不想擔責任唄。就在這時,突的一聲“怒吼”,打破了僵局:“建議南遷者殺,李明睿不死,不能安定人心!”大家都嚇了一跳,定眼一看原來是兵科給事中光時亨,一位言官!隻見此人義正言辭,連哭帶喊:“眾位大人世受皇恩,本應該忠君報國,怎能教唆皇帝棄城而逃,動搖民心,居心叵測!”聽著光時亨的斥責,眾位大臣“如夢方醒”,紛紛大罵李明睿,一個個義憤填膺,非殺李明睿不可!表現得都忠貞無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