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從小養成善於與人合作的好習慣(2)(1 / 3)

有一個家庭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別的同學都是你的競爭對手。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孩子產生了一種對所有同學的戒備心理。在學習上,既不肯向別人開口請教,也不願意幫別人解答問題。漸漸地,同學們越來越疏遠他,他與同學們的關係越來越差。他可不在乎,在他的日記本裏寫上了一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還描得又粗又重,把這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殊不知,他隻是片麵地理解這句話,並沒有領會這句名言的實質。漸漸地,他在班裏一個朋友都沒有,也沒有人願意跟他玩,他整天就知道學習,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需要大家一起做實驗的時候,他總是一個人處在一個小角落裏,看著別人忙得興高采烈,自己的鼻子直發酸。結果,他不僅實驗方麵的成績越來越差,別的科目也漸漸落下來了。老師還發現,上課時他經常出現走神的現象,平常也總是憂心忡忡的樣子。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他的名次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孩子在學校,不隻是學知識,還要全方位地成長,在和同學的交往中,讓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時,在歡笑中度過人生最寶貴的青少年時期。當自己遇到問題時,也就得不到同學的開導和勸解,一點小坎坷都過不去,心理素質越來越差。不肯幫助別的同學,往往會因為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而受到老師的批評,讓他產生更大的挫折感,也就沒有辦法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麵對學習。孤僻的孩子很難擁有圓滿的人生,從這個角度說,父母是應該承擔一定責任的。

在美國,每到孩子上學放學時,路邊都有一些義工,身上套著色彩十分鮮豔晃眼的馬甲,護送學生安全過馬路。有一天早上,父親尾隨女兒出門看她上學,隻見她一來到路邊,一位義工老大爺馬上舉起一個寫有“停”字的紅牌,向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一晃,車水馬龍就像聽到了號令一樣,頓時戛然而止,齊刷刷讓出了一條通行橫道。滿街肅靜,眾目睽睽,老大爺領著這個小女生,不慌不忙地走了過去。過了馬路,一老一少彼此說一聲“謝謝你”、“再見”,老大爺回過身來,放下那個“停”字紅牌,做個手勢,街上的車流才又重新恢複奔騰。

這是個天天如此的場景,女兒習以為常,走得從容自在;老人習以為常,走得嚴肅認真;所有早上這個時候上班的駕車人也習以為常,等得平心靜氣。但父親卻看呆了,打動他的正是這種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地尊重一個孩子上學時優先過馬路的權利。

這種景象不是某個小鎮的特例,而是全美國如此。這是美國對待少年兒童的某些規則的一個例證。類似的規則,還有幾個年齡上的坎兒:不到12歲的兒童不允許沒有成人陪伴;不到18歲不得使之接觸含有色情內容的圖像;不到21歲不允許賣給含酒精的飲料……請注意,這都不是要求少年兒童本人的規則,而是要求成人對待少年兒童的規則。如有違反,要受處罰的不是學生而是成人:那個賣酒的人,那個未加聲明就讓少年接觸色情的人,那個讓兒童無人陪伴的家長。

在美國,幾乎每一個中國留學生都遇到過在困境中得到美國人幫助的故事,事情過去很久了還是叫人難以忘記,有的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美國人的好意,也就是中國人說的做好人好事,沒有功利目的,不圖回報。最多他們會說:“我過去也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以後你有機會,也請幫助別人就好。”而這,就是今日美國助人行為蔚然成風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養孩子幫助同學的好習慣呢?

(1)鼓勵孩子幫忙父母做事

很多父母不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怕孩子分心,實際是讓孩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差。當孩子願意給父母幫忙時,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多對孩子說謝謝,多誇他了不起,會讓他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樂趣,漸漸養成這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