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初秋的上海,點點涼意。喜歡看樹葉鋪在路上的感覺,覺得自己試著踩上去,會發出“咕嘰”的聲響……若幹年前,好像也經曆,好像也如此。
一部劇,被反反複複說起,說明它經得起,又說明大家記得住。就這一點,也是需要感恩的。電視劇是團隊合作的結果,除了要感謝導演、演員,也要感謝遇上了好的機會、好的時代。
現在回想當年寫作的點點滴滴,真心覺得那時的我毫無雜念,隻是喜歡。喜歡到特別單純,喜歡到獨自一人安安靜靜地寫字,終年無休。
記得2011年,我帶著《媳婦的美好時代》到韓國,參加“亞洲編劇大會”。韓國的編劇問我:“一個女編劇創作的旺盛期會有多久?”我答:“我不知道,因為女性的堅韌和毅力,很難給她未來的創作定格——也許,能寫一輩子呢!”
我現在依舊寫著,每天四小時,甚至更多。細細想來,還是因為喜歡。做喜歡的事兒,安靜地寫,如果能給大家帶來愉悅和快樂,這幾乎是一個編劇的美好時刻了!
一、關於“媳婦”
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創作於2007年到2008年,2009年2月開機,5月關機,當年11月在上海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播出,2010年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播出。在北京衛視播出期間,平均收視率為10.91%,最高單集收視率為16.5%。媒體說:“它創下當年北京衛視電視劇平均收視率最高、單集收視率最高的好成績,成為近幾年電視劇收視的奇跡。”
這部劇的轟動是我沒有想到的。一來,該劇不停地獲獎;二來,不停地重播;三來,這部劇從導演到演員個個紅火。
《媳婦的美好時代》在我國台灣地區播出時,收視也非常火爆。之後又被翻譯成了日語在日本播出,很受好評。2011年,該劇被國家廣電總局翻譯成斯瓦西裏語,作為第一部輸出非洲的電視劇,在坦桑尼亞播出。2012年又在肯尼亞播出。2013年3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坦桑尼亞期間發表演講時提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桑尼亞熱播,也讓坦桑尼亞老百姓了解到中國老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習主席的這句話贏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媳婦的美好時代》真的迎來了美好的一切!
二、關於“原創”
我是2007年開始構想《媳婦的美好時代》的。
當初寫這部戲前,我媽媽跟我說:“你就不能寫點讓人高興的事兒?看著讓人樂嗬嗬的,成不?”我把頭點得啪噠啪噠的,可一想吧,喜劇還真難寫。你說啊,要讓人哭,你嘩啦啦往死裏編就得了,一上來,好家夥,先死一兩人,再來個愛恨情仇,中間再突然爆個身世之謎,最後再來幾段複仇和謀殺,懸念劇基本就這套路,可你信嗎?
熒屏是被大化的,刀光劍影的挺嚇人。另一方麵,也可能跟我現階段的感情有關,希望美美的、好好的、暖暖的。那,咱就細水長流,寫點兒其樂融融的東西,美好的東西,快樂的東西。
創作還是來自生活,寫作過程中,也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
我很早就把自己嫁掉了,初為人媳,懵懵懂懂。我的母親教育我說:“你叫你婆婆為‘媽媽’,你就要在心裏真的把她當成你媽媽。”
我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有一年的夏天,我房間的空調壞了,婆婆就說:“到我房間睡吧。”於是,我第一次跟我婆婆睡一張床。那個晚上,我一點都沒有睡著,回想自己在母親的身邊,是倒頭就睡的,沒想到在婆婆的身邊,卻是一個翻身都不敢……第二天,婆婆眼圈也黑黑的,看得出也沒睡踏實。這婆媳間,還是存在隔閡和障礙的。
因為不住在一起,我們婆媳間就特別客氣,親人一客氣,就禮讓起來,太過禮讓,又很難親近。所以,在一段時期,在一張飯桌上,婆婆給我夾個雞腿,我一定會說句“謝謝”,而我在自己娘家,媽媽要是給我夾個菜什麼的,我會對媽媽叫:“我不喜歡給我夾菜的!”
一個女人跟自己媽媽和跟自己婆婆,還是有區別的,但這個區別會在漫長的婚姻裏,在共同的日子裏,漸漸地褪去,然後變成紮紮實實的生活,平淡且真實,再慢慢彙成了溫暖的親情,此時此刻,婆婆和媽媽才真的合二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