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的時候,如果周公聽說有人來見他,即使他正在嚼著飯,也急忙把飯吐出來,先會見客人,即使這樣,他還怕失禮。可是你怎麼做的呢?宋國這樣衰落,國內接連發生殺死人的事情。您的王位並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有本事的人恐怕也不願意到您這兒來,何況您這樣傲慢呢!宋國的處境還不危險嗎?”
宋桓公趕忙道歉說:“我沒有治國經驗,先生請不要介意。”
寧戚將宋的衰落與周的鼎盛、宋桓公的傲慢與周公的謙遜放在一起,製造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使對方受到強烈的震撼。
論辯中運用正反比照術,可以比較同類事物,也可以較異類事物;可以比較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麵,也可以比較不同對象的同一方麵;可以是縱向的比較、橫向的比較,現狀的比較、曆史的比較,也可兼而有之。但不管哪種比較,都應特別注意比較事物的強烈反差,製造鮮明的對比,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曾有一位美國記者對周恩來說:“一個國家向外擴張,是因為該國的人口過多。”周恩來當即反駁說:“我們不同意你這種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人口隻有4500萬,不算太多,但是英國在一個很長時期內是‘日不落’的殖民帝國,美國的麵積略小於中國,而美國的人口不及中國的五分之一,但美國的海外駐軍卻達150萬。中國人口雖多,卻沒有一兵一卒駐在外麵領土上,更沒有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可見,一個國家是否向外擴張,並不決定於它的人口多少,而決定於它的社會製度。”
這裏,周恩來通過同類事物,正反比照,造成一種鮮明的對比,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論辯中,正反比照法往往會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它好比一磅重型炸彈,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反詭辯的語言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往往會構設詭辯來向對方發難,陷對方於被動尷尬的境地。詭辯在論辯中固然厲害,但詭辯自身存在著語言模糊、內容矛盾、邏輯錯誤等方麵的局限性,因此,反駁詭辯可從以下這些方麵打開突破口:
1.抓住其邏輯錯誤,以理服人
某校禁止學生在教室裏穿拖鞋。一天,梁勇同學又穿著一雙拖鞋進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師發現後讓他從座位上站起來:“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為什麼還穿?”王老師皺著眉頭問。
“我沒穿拖鞋,我穿的是涼鞋。”梁勇大聲回答。
全班同學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這雙鞋子原來是一雙普通塑料涼鞋,不過現在鞋後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與拖鞋沒有兩樣。
“鞋後跟全剪掉了,難道是涼鞋?”王老師惱火地問。
“當然是涼鞋!這就像一個人的腿斷了,他還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頭,大聲反駁。
王老師先是一愣,但很快鎮定下來。他雙眼盯著梁勇,不緊不慢地說:“涼鞋之所以是涼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於涼鞋有鞋後跟。這就像一個人,如果他最重要的頭部都沒有,那他在世界上就不存在了。”
梁勇頓時低下了頭。
在這裏,梁勇的詭辯在邏輯推理上明顯是錯誤的,因為人斷了腿固然是人,但無法據此推出涼鞋斷了鞋後跟還是涼鞋。王老師思維敏捷地洞察到這個錯誤的邏輯,於是他抓住“涼鞋”和“活人”的評判標準,從理論上揭示了梁勇的錯誤,使梁勇不得不低頭認錯。
2.抓住本質加以辯駁
老張和老劉在公園辯論。老張問:“在金錢和道德之間,你選哪一個?”
老劉不假不思索地答:“當然選道德。難道你選金錢?”
老張詭秘地說:“我是選擇金錢,因為我缺少金錢。你選擇道德,那是因為你缺少道德。”老劉聽了老張的不友好言語,立即反駁說:“你的話隻講對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還缺少一分,所以我要選道德;萬貫的家財,你已有九千貫,但你還缺少一千貫,所以你要選金錢。因此,準確地說,我選道德是因為我崇尚道德,你選金錢是因為你貪圖金錢。”
老張為了給老劉臉上抹黑,就故意以模糊語言為核心的詭辯來嘲諷老劉。老劉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用“崇尚”來褒揚自己對道德的追求,用“貪圖”來貶斥對方對金錢的貪得無厭,很好地澄清了事實真相,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張“缺錢”的荒謬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