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天地不仁物亦哭,虛而不發待念出。
萬道並作一觀現,周行勿殆世間母。
詩又曰:
羽扇搖敗置蒼苔,撲麵清風徐徐來。
笑麵神仙全無事,側聽坐看落花開。
1
這前一首詩,講的乃是《道德經》中的玄理;後一首詩,便是參悟之後的心境。但世間凡人,又有幾個能真正悟得其妙?即便悟出妙理,恐也鬢掛白霜矣,老矣,死將至矣。古人雲:“聞夕死,以為貴。”即是此理。
常人如此,頗具內氣定力者,也往往如此。
且說瑤池婆婆俯在吐魯渾的耳邊以傳音入密的方式,說了一句話。說的是什麼?五嶽十六王,加上森孩兒、白雲子,誰也不知,誰也不曉。
然而,天下豈有“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之事?正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瑤池婆婆剛說罷,便有兩個人知道了瑤池婆婆所說的是什麼。誰?道祖老君!還有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騰躡煙霞、綠雲捧足的玄德仙人。
有詩為證,詩曰:
數百年來一老生,白發狂歌在雲中。
長袍寬袖拈須笑,蒲扇清音說道經。
浮雲不知終馬上,天風才曉始龍迎。
紅桃白李塞行夢,撫琴無限樂長鷹。
就聽老君對玄德仙人笑道:
“這婆婆年紀不大,主意倒還頗多。”
玄德仙人也哈哈一笑,言道:
“不愧是你的徒孫,道行很深!隻是不知下一步,她該怎麼辦?”
老君掐指一算,皺皺眉頭,緩緩言道:
“看來隻能如此。”
玄德仙人忙問道:
“聃兄算出了什麼?”
老君哈哈一笑,緩緩說道:
“此乃天機,稍後便知。我們且不去幹預他們的事情。命裏有時總須有,命裏無時總難求。”
二人哈哈一陣長笑,旋乘風歸去。
再看瑤池婆婆從吐魯渾身邊又輕縱而回,麵對五嶽十六王、森孩兒和白雲子粲然說道:
“各位還望給我一個麵子,我已與吐魯渾達成一個協議,不知各位以為如何?”
白雲子急忙關切地問道:
“不知是何協議,婆婆但講無妨!”
森孩兒也急忙問道:
“前輩有何妙策,說出來大家聽聽。”
瑤池婆婆點頭言道:
“我久居瑤池,本不想再理會江湖之恩怨,隻因老君送信,使我又踏入江湖,看來也是天意。既然天意如此,我就順天行道,按道布章,依章收魔,平息惡果。”
十二位嵩山王嗚嗚哭道:
“倘若吐魯渾果真皈依正道,我們也就從此不再哭哭啼啼了。”
話中意思已是十分堅決、明白。要知道,嵩山十二王倘要拋棄悲哀的表情,那就將會失去一半以上的功力。
泰山王也笑而言道:
“說得好!到時我也不再嬉笑,隻要能使吐魯渾回心轉意。”
其他三位嶽王紛紛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瑤池婆婆大為感動,急忙勸言道:
“何用煩勞各位王兄自費功力?倘若真是那樣,我又如何忍心?希望十六位王兄不必放棄各自的所愛,我自有主張。”
森孩兒和白雲子齊聲又問:
“到底什麼辦法能讓吐魯渾皈依正道呢?”
瑤池婆婆笑道:
“我想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一句話,聽得眾人大吃一驚!
2
這裏先要說的是屍毗救鴿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閻浮提洲,有一位名叫屍毗的大國王,六萬山川,八十億村莊,有兩萬夫人宮女,百位太子,一萬大臣,他慈悲為懷,憐憫眾生。
那時,天帝釋五德離身,生命將盡,身邊的毗首羯摩見了便問道:
“你為何麵有愁色?”
天帝釋答道:
“我命將盡,而佛法已消,不知心歸何處,故而發愁。”
毗首羯摩對天帝釋道:
“閻浮提洲的屍毗國王,定能保護你。”
天帝釋又說道:
“那不妨試一試他。你變作一隻弱鴿,我變作一隻惡鷹,如此如此……”
天帝釋又說偈言道:
“我本無惡心,如火試真金,以此試菩薩,真假如分明。”
於是,二人變成弱鴿和惡鷹,飛到屍毗大王身邊。
惡鷹對屍毗說道:
“此鴿乃我食物,如今飛到你這裏,我現在饑餓不堪,大王趕快救我。”
屍毗王說道:
“我立誌救度眾生,這隻弱鴿我不能給你。”
惡鷹說道:
“既然大王救度眾生,但我也將餓死,我就不是眾生?”
屍毗王點點頭言道:
“倘若給你另外的肉,你能吃否?”
惡鷹喜道:
“隻要有新肉,我都可食用。”
屍毗王心道:
“此處豈有新肉?那樣不是救了這個,又害了那個嗎?”
想來想去,覺得隻有自己的肉才能喂給惡鷹。於是屍毗王拿出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遞給惡鷹。
惡鷹說道:
“大王不應偏心,應當用秤稱量與鴿肉相等。”
屍毗王便拿來秤,但將自己腿上的肉割盡,卻還是比弱鴿的肉輕。最後,割盡身上全部之肉,還是沒有鴿肉重。他已是力氣不濟,便昏死過去。好久才蘇醒過來,反而責備自己道:
“很久以來,就為你所困,任三界中輪回。今天正好努力,千萬不可懈怠。”
這時,天地一下子發出六種震動。天神們見菩薩損傷自身而普救弱鴿,便哭泣起來,眼淚如同大雨。又從天上撒下天花,獻給屍毗大王。
天帝釋這才複現原形,對屍毗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