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現在就做與明日再做(1 / 3)

清朝人文嘉曾寫過《今日歌》,雖然辭采一般,但意義非常。

《今日歌》唱道:“今日複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在世界曆史中,在沒有別的日子比今日更偉大。“今日”是各時代文化的綜合。“今日”是一個寶庫。在這寶庫中,蘊藏著過去各時代的精華。各個發明家、發現家、思想家,都曾將他們努力的成果,奉獻給“今日”。

今日的物理、化學、電器、光學等等科學的發明與應用,已把人類從過去簡陋的物質環境中挽救出來。今日的文明,已把人類從過去的不安與束縛的環境中解放出來。今日一個平常人可以享受的安樂,簡直可以超過一世紀以前的帝王。

有些人往往有“生不逢時“的感歎。以為過去的時代都是黃金時代,隻有現在的時代是不好的,這真是大錯誤。凡是構成“現在”世界的一份子的,必須真正地生活於“現在”的世界中。我們必須去接觸、參加現在生活的洪流,必須縱身投入現在的文化巨浪。我們不應該生活於“昨日”或“明日”的世界中,把許多精力耗費在追懷過去與幻想未來之中。

一個人能夠生活於“現實”之中,而又能充分去剩用”現實”,他要比那些隻會瞻前顧後的人,有用得多,他的生活也會更能成功、完美的多。

時當正月,你千萬不要幻想於二月中,喪失了正月中可能得到的一切。不要因為你對於下一月,下一年,有所計劃,有所憧憬,遂虛度、糟蹋了這一月,這一年。不要因為目光注視著天上的星光麵看不見你周圍的美景,踩壞你腳下玫瑰花朵。

你應當下定決心,去努力改善你現在所住的茅屋,使它成為世界上快樂、甜蜜的處所。至於你幻夢中的亭台樓閣,高樓大廈,在沒有實現之前,還是請你遷就些,把你的心神仍舊貫注在你現有的茅屋中。這並不是叫你不為明天打算,不對未來憧憬。這隻是說,我們不應當過度地集中我們的目光於“明天”,不應當過度地沉迷於我們“將來”的夢中,反而將當前的“今日”喪失,喪失它的一切歡愉與機會。

人們常有一種心理,想脫離他現有不快的地位與職務,在渺茫的未來中,尋得快樂與幸福。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試問有誰可以擔保,一脫離了現有的地位,就可得到幸福呢?有誰可以擔保,今日不笑的人,明日一定會笑呢?假使我們有創造與享樂的本能,而不能使用,怎知這種本能,不在日後失去作用?

我們應該緊緊抓住“今日”!

享譽世界的我國書畫家齊白石先生,90多歲後仍然每天堅持作畫,“不叫一日閑過”。有一次,齊白石過生日,他是一代宗師,學生、朋友非常多,許多人都來祝壽,從早到晚客人不斷,先生未能作畫。第二天,一大早先生就起來了,顧不上吃飯,走進畫室,一張又一張地畫起來,連畫5張,完成了自己規定的今天的“作業”。在家人反複催促下,吃過飯他又繼續畫起來,家人說“您已經畫了5張,怎麼又畫上了?”

“昨天生日,客人多,沒作畫,今天多畫幾張,以補昨天的“閃過”呀。”說完又認真地畫起來。齊白石老先生就是這樣抓緊每一個“今天”,正因為這樣,才有他充實而光輝的一生。

1871年春天,一個年輕人拿起了一本書,看到對他前途有莫大影響的一句話。他是蒙特瑞綜合醫院的醫科學生,生活中充滿了憂慮,擔心怎樣通過期末考試,擔心該做些什麼事情,該到哪兒去,怎麼才能開業,怎麼才能過活。

這位年輕的醫科學生,在1871年所看到的那句話,使他成為他那一代最有名的醫學家,他創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欽定講座教授——這是在英帝國學醫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他還被英國皇帝冊封為爵士。他死後,需要兩大卷書上厚達1466頁的篇幅,才能記述他的一生。

他的名字叫做威廉·奧斯勒爵士。下麵,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時所看到的那一句話——這由湯瑪·卡萊裏所寫的一句話,幫他過了無憂無慮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而要做手邊清楚的事。”

42年之後,在一個溫和的春夜鬱金香開滿校園的時候,威廉·奧斯勒爵士對耶魯大學的學生發表了演講。

他對那些耶魯大學的學生們說,像他這樣一個曾經在4所大學當過教授,寫過一本很受歡迎的書的人,似乎應該有“特殊的頭腦”,但其實不然。他說他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他的腦筋其實是“最普通不過了”,那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這完全是因為他活在所謂“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裏。

在奧斯勒爵士到耶魯大學去演講的幾個月前,他乘著一艘很大的海輪橫渡大西洋,看見船長站在舵室裏,摁下一個按鈕發出一陣機械運轉的聲音,船的幾個部分就立刻彼此隔絕開來—隔成幾個完全防水的隔艙。

“你們每一個人。”奧斯勒爵士對那些耶魯的學生說,“都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更遠得多,我要你們也要學著怎樣控製一切,而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