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大詩人李白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拋開詩句在詩中的含義來分析它,其中所包含的積極意義應該讓所有讀詩的人精神為之一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及時行樂者的歡呼。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能有幾回搏”,這是不甘平庸者的豪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追求人生永恒價值者的呐喊。
人生,充滿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人生,閃爍著斑斕陸離的色彩。每個人的一生經曆雖然不盡相同,有的如柏油馬路平坦筆直,有的如盤山小道九曲回腸;有的如錢塘江潮洶湧澎湃,有的如西子湖水波光瀲灩。但都恰如一本厚重的大書,值得思索,值得玩味。
選擇怎樣的人生之路,譜寫怎樣的人生篇章,完全取決於你自己。而對自己人生目標的規劃,又來源於對自我的正確評估,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對一個人的青年期,以至人的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形式之一,是區別於社會意識的人類意識形成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類對於自身與周圍的人和物以及與環境的因果美係的一種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評價體驗監督教育控製等形式。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正確的定位。而一經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感興趣的職業,就要全心全意地投入進去,傾注自己的全部熱忱,努力做出成績來。
任何人在其成長的道路上,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免不了要經受各種困難的考驗。否則,他就成不了才。正如中國有句古話所說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惟其如此,自古以來,人們都把一個人能吃苦看做是其成才的一個基本前提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孟子就說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為祖國爭得榮譽均體育健兒,沒有一個不是經過多年的摔打錘煉,賽前的刻苦拚搏,吃盡苦頭,流盡汗水才取得來之不易的成就。古語講得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此話雖有些極端片麵之處,但是不無道理,對一個人的成長不無借鑒意義。鄧亞萍這個名字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不僅如此,有的人在談及她時還繪聲繪色地將其描繪一番:矮矮的個兒,胖胖的臉,打起乒乓球來簡直像隻出山的小猛虎,出手快捷,攻勢淩厲,左推右擋,勇不可擋,往往隻幾板就把對方製服住了。
的確,鄧亞萍在我國乒壇,乃至世界乒壇上已是名聲大噪,堪稱“大姐大”。自她1986年13歲那年拿到第一個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開始,到1997年5月的第四十四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在短短的11年間,她一共在各種全國性和世界性乒乓球大賽中拿到153個冠軍,其中尤其從1989年入選國家隊到1997年的第十屆乒乓球錦標賽這9年的曆史最為輝煌,僅在世界級別最高的奧運會、世界杯賽和世界錦標賽這三大比賽中,就獨自一人獲得18塊含金量特高的金牌,並且還是國際體壇上惟一一個曾三次接受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為其親自授獎的運動員。這不但在中國乒壇,而且在世界乒壇史上都寫下了光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