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節(1 / 3)

單件產品的。而工廠是批量生產的地方。在工廠裏。數以千計的工人,按著工藝流程進行分工,每個人隻完成一個步驟的工作,通過分工協作。最後完成一個產品的生產。因為有分工,每個人的工作都變得很簡單,效率也能夠大幅度提高,最終整個工廠的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

比如說,一家作坊一個月能夠生產出10把刀。而一家工廠一個月能夠生產出1000把,這就是它們二者的區別。”

“分工協作……”郝青在嘴裏念叨著蘇昊說的概念,想象著一群人分工做事的場景。其實分工協作這種方法,在明朝的很多作坊裏已經存在了,隻是規模還達不到蘇昊所說的程度而已。想到上千人一起做事的壯觀場麵,郝青心裏也忍不住有些激動起來了。

“在這片地方,我們要建一批工廠。”蘇昊蹲下`身子,拿著一塊石頭在地上劃起來:“首先,要有一家煉鋼廠。專門冶煉特種鋼材,當前主要是高錳鋼。一家玻璃廠,負責提供透明玻璃。與這兩家工廠配套的,需要有一家金屬製品廠,一家玻璃器皿廠。分別製作高錳鋼產品和玻璃產品。”

“這幾家廠子,小人都能夠包下來。不過,煉鋼和煉玻璃,都需要用到坩鍋。若是要上規模,坩鍋也要很大。所費不菲啊。”郝青說道。

蘇昊道:“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董、楊二位已經說了,咱們能夠生產出多少腰刀和梳妝鏡,他們都能給賣出去,一把腰刀500兩,夠你造多少個坩鍋了?”

郝青咧開嘴笑了起來,與這些產品的高利潤相比,投入的確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蘇昊繼續說道:“然後,我們要建一家硫酸廠,也就是綠礬了。缸塔法製綠礬的圖紙,我已經畫好了,鬆生兄,你就催著郝大哥趕緊給你建起來吧。硫酸是化工之母,很多東西都需要用硫酸作為原料的。”

蘇昊說的鬆生兄,是豐城龍光書院的生員羅餘慶,他家裏是開染坊的,所以他自幼就有一些化學底子。上一次蘇昊讓陳觀魚製硫酸,又以濃硫酸製作濃硝酸,再生產出硝化甘油,這一套技術最終都由羅餘慶繼承過去了,羅餘慶還在蘇昊的指點下,用硝化甘油為原料製成了黃色炸藥。

蘇昊從自己在播州的親身經曆中,體會到了黃色炸藥的價值。軍隊需要這種炸藥,開礦也需要這樣的炸藥,蘇昊決定未雨綢繆,先把硫酸廠和炸藥廠建起來,這也算是大明化學工業的啟蒙吧。

羅餘慶也是這一次隨著陸秀兒等人一起進京的,聽到蘇昊的交代,他鄭重地點了點頭,說道:“改之兄請放心,小弟定不負兄之重托。”

“最後,就是機械廠了。我說的車床、鑽床、鏜床等等,都要在這家機械廠研製出來。子先兄,你的任務非常艱巨啊。”蘇昊把目光投向了徐光啟。

徐光啟的臉上帶著幾分自信,他點點頭道:“改之兄已經把道理說得如此透徹了,若是光啟還不能把這些機械造出來,豈不是太丟臉了?”

“我對子先兄是充滿信心的。”蘇昊說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蘇昊既然想到了要在明代發展工業,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把工業機床研製出來。各種機床的原理,蘇昊大致都了解一些,比如最傳統的車床,不外乎是一根能夠高速旋轉的主軸,加上一把能夠水平進給的刀具。至於更多的細節,蘇昊沒有學過,但他相信,憑著明代匠人的聰明才智,一定是能夠琢磨出來的。

在這些天,蘇昊把自己能夠想得起來的一些機械原理都向徐光啟做了一個介紹,諸如曲軸、凸輪、液壓之類的,把徐光啟聽得如醉如癡。徐光啟天生就是極具空間想象力的人,蘇昊大致說出一個思想,徐光啟就能夠在腦子裏模擬出相關的形狀。經過幾天的交流,蘇昊最終決定把建立機械廠的工作交給徐光啟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