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派蘇昊去汝寧是有人給蘇昊上眼藥的結果,所以有幾分擔憂。他喜悅的地方,在於蘇昊的品級又漲了半級,另外,有在翰林院任職的經曆,對於蘇昊未來的仕途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至於蘇昊在汝寧的差事能夠辦成什麼樣子,韓文反而不太擔心。他相信,以蘇昊的才能,在汝寧絕對不會一事無成。汝寧本來就是一個爛攤子,隻要你多少有點政績,就能夠算是完成使命了。這不僅僅是韓文的想法,萬曆和王錫爵也是這樣想的。
聽說蘇昊要離開淮安府,各州縣的百姓都來了,他們帶著雞蛋、臘肉、紅棗、花生、步鞋、鞋墊等等一切能夠表達心意的禮物,把蘇昊所呆的工部主事衙門圍了個水泄不通。鄧奎緊急調來了200名士兵在衙門外警戒,總算是沒有鬧出什麼亂子來。
蘇昊是萬曆18年的初冬時節到淮安府來的,離開的時候是萬曆19年的初春,滿打滿算也就是半年多的時間。但在這半年多時間裏,他先是剿滅了肆虐淮安的山賊和倭寇,然後替廣大失地農民討還了被豪強地主侵占的土地,最後則是查處了河道上的惡吏,替數以萬計的河工討回了被敲詐走的工錢。除此之外,淮安府利用清丈中罰沒的豪強土地,安置了幾千戶流民,這個功勞自然也有蘇昊的一份。
老百姓是最樸素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就擁戴誰,而不管你是讀書人還是帝黨、閹黨。蘇昊為百姓做了這麼多好事,如今要離開淮安了,那些曾經得到他幫助的百姓,豈有不來送行之理?
忙碌了若幹天,蘇昊終於帶著勘輿營啟程了。韓文帶著府署的官員們親自送到城門口,又登上城頭,目送著勘輿營走遠。至於百姓們,則一直追到城外十裏的地方,才依依不舍地站住。當然,他們送的人也不僅僅是蘇昊,還有蘇昊從淮安帶走的2000子弟兵。
第264章宿營劉店鎮
從淮安到汝寧,有兩條比較輕鬆的路可走。一條是順運河南下,再溯長江而上,到武昌後,再棄舟登陸,沿陸路北上至汝寧。另一條則是走黃河逆流而上,到開封後再走陸路南下至汝寧。說這兩條路輕鬆,是因為可以坐船走很長的一段,省去了走路之苦。
不過,勘輿營並沒有選擇這兩條路,而是從淮安出發之後,沿陸路徑直向西,經永城、柘城直插到開封以南,然後再折向南方,沿驛道前往汝寧。
選擇這樣走的理由,一是因為勘輿營現在多達2000人,很難找到那麼多大船來乘坐;另一個原因,則是出於練兵的需要,再沒有比長途行軍更能夠鍛煉士兵的體力,以及培養部隊的意誌和集體主義精神的了。
大明的許多軍隊戰鬥力很差,打仗的時候士兵貪生怕死,明哲保身,對於軍官的命令陽奉陰違。究其原因,在於官兵關係緊張,軍官克扣軍餉,把士兵當成了自己掙錢的工具,而士兵當然也就是能混且混,沒必要為軍官賣命了。
勘輿營不存在這種情況,蘇昊從最早接受軍方的委任開始,就把帶兵當成了一種神聖的義務,這是他天然的稟性決定的。這兩年來,他在其他方麵想方設法地掙錢,唯有在養兵和練兵方麵,不計成本,拿著自己的錢往軍隊裏補貼,隻求練出一支精兵,報效國家。
士兵們都不是缺心眼的,主將對自己如何,他們心裏像明鏡一般。蘇昊把士兵當成人來對待,管他們吃飽吃好,士兵對於蘇昊自然也存了忠貞不貳的心思,話裏話外都是願意為蘇守備而死的誓言。
徐光祖、鄧奎、張雲龍等軍官都是職業軍人,能夠遇到蘇昊這樣的主將,他們覺得十分幸運。有蘇昊在後麵大力支持,他們自然是拚盡全力去練兵。每天摸爬滾打,毫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