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節(1 / 3)

深入農村,與農民打成一片,這是蘇昊給勘輿營定下的方略。在汝寧這個地方,蘇昊是個外來的官員,勘輿營也是外來戶,要想查處當地官吏、豪強勾結的事情,沒有百姓的支持是萬萬難以做到的。

蘇昊在勘輿營中倡導官兵平等的思想,隊伍的作風是非常過硬的,這就使得他敢於大膽地把勘輿營化整為零,分散到汝寧各州縣的農村去了解情況。僅僅一頓飯的工夫,整個馬橋村的百姓就接受了這支隊伍,盡管隊伍裏的那些大兵說話的口音是如此陌生,卻也並不妨礙村民們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老莫啊,你家這眼土灶,打得太差了,要不要叫我這位尹兄弟給你改改?”

吃過午飯,眾人圍坐在桌邊聊天消食,廖一明指著莫三家的灶間,對莫三說道。

“尹老弟會打灶?”莫三奇怪地看著尹國賢問道,經過一頓飯的時間,莫三現在已經能夠很自如地以老弟來稱呼這些士兵們了。其實士兵大多也都是農民出身,隻是身上多穿了一件軍服而已,如果不是自己刻意要裝出一副嘴臉去欺壓百姓,那麼與尋常人又有何不同呢?

尹國賢道:“正是。小弟當兵之前,是做泥瓦匠的。不過。這打灶的手藝,卻是蒙我家守備所授。在我們老家淮安,現在家家戶戶都用的是我家守備發明的灶,這個灶是以我們淮安知府的姓氏命名的,叫作韓氏灶。”

“你家守備怎麼還會打灶啊?”聽到尹國賢的解釋,莫三更納悶了,守備這麼大的官,不是應當成天遊手好閑的嗎。怎麼還會發明什麼灶?

尹國賢自豪地說道:“我家守備,那可是有通天徹地之能,連皇上都知道他的名字。對了,他還見過皇上呢。他發明的這個韓氏灶,比尋常人家的灶能夠省一半的柴草,如果和你老莫家的灶相比,能省出七成的柴草呢。”

“果真如此?”莫三瞪圓了眼睛。守備大人有沒有見過皇上,這與他沒什麼關係,他更關心的是尹國賢說的省柴灶問題,“若能省出七成柴草,那我家一年下來,光柴草也能省出幾百文啊。”

山裏人家的柴草不用花錢買。但同樣需要花力氣去山裏砍。如果能夠省下這些柴草來,挑到集上去賣,那就能夠變成現錢。莫三沒什麼文化,但在這種問題上,他的計算是極其精明的。

“閑話少說。老莫,趁著現在吃過飯沒事。我就給你改改這個灶。”

尹國賢說著就站起身,挽起袖子往灶間走。莫三裝出一副不好意思的樣子,象征性地攔了一下,也就隨著尹國賢一起去了。

蘇昊利用後世知識所設計的省柴灶,經過在豐城的推廣之後,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韓文從豐城調到淮安去當知府,捎帶著把省柴灶的經驗也帶過去了,在淮安全境推廣,將其作為一項惠民工程。要推廣省柴灶,韓文當然要借助蘇昊的力量,而蘇昊則是把技術傳授給勘輿營的官兵,然後讓他們再去傳授給當地的泥瓦匠們。因為這個緣故,勘輿營官兵或多或少都懂一點省柴灶的建造方法,這麼一項技術在農村無疑是能夠得到極大歡迎的。

農村裏麵,各家各戶的事情毫無秘密可言。尹國賢給莫三家改造省柴灶,這個消息一下子就傳遍了全村。莫三家小小的灶間成了一個展館,村裏的男男女女輪番過來參觀,一邊看一邊評論。不久,又有其他人家也傳出消息,說住在家裏的官兵也在幫他們家改造爐灶。一時間,全村都鬧騰起來了,有一路小跑去村外挖黃泥的,有忙著去集上找鐵匠打爐篦子的,也有東家走走、西家串串看熱鬧的。

“這些官兵到底是想幹什麼呀?”鄉老莫正相、莫正元湊在一處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