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騰空飛起。中國人飛翔太空的旅程又一次出征。

五天之後的17日淩晨5時38分,飛船著陸後,航天員費俊龍自主出艙,聶海勝隨後走出。

這一刻,距離神舟六號發射115個小時32分鍾;距楊利偉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後順利返回兩年又22個小時;距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13年又26天。

●2004年我國一秒鍾完成的產值,在55年前需要用107秒時間才能完成。

●2004年,全球gdp每一秒鍾產生129萬美元的產值。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它的一秒鍾產生的效益則是37萬美元。

●2005年12月8日9點30分,日本瑞穗證券公司的一名經紀人要以61萬日元1股的價格賣出股票。然而,這名交易員卻把指令輸成了以每股1日元的價格賣出61萬股。

這一秒鍾的失誤,立刻引發市場的劇烈波動,人人都在瘋狂買進這種股票。等到瑞穗證券公司意識到這一錯誤,55萬股股票的交易手續已經完成。這個錯誤,前後共讓瑞穗證券蒙受了至少270億日元(約合18.5億人民幣)的損失。

●每一秒鍾都有6噸石油從地下湧進中國的經濟血管中。

●地球上每天每一秒就至少有四個嬰兒呱呱墜地。

我們生活在一個速度製勝的時代。創新和資訊衝擊所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讓人們逐漸認識到市場競爭其實就是一場速度製勝的遊戲,隻有搶占先機者才能勝算在握。

實時響應反應靈敏

《孫子兵法》上說:"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速度決定了石頭能否漂起來。在當今以科技為主導的全球競爭活動中,行動就是一切,言語務求行動的解釋,行動務求早贏,早贏務求利潤的增長。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需要迅速地反應、做出決策,並且能夠立即預見到這個決策所帶來的後果。有的零售商會在氣溫每變化兩度的時候改變其冰激淩的售價;也有些公司則通過檢索數據庫,花幾秒鍾就能查詢到以前需要幾年才能回答的業務問題,從而幫助經營決策。每一個人都需要實時的、隨需應變的答案。

信息經濟社會的到來

20世紀初以來,知識技術革新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地位日益增強,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量各類專業谘詢機構成立,掌握豐富知識的專業人員逐漸脫離一家或幾家固定的企業。同時知識的快速更新,以及高度專業化程度,使得企業對一些專業技術擁有成本將變得非常昂貴,企業開始采取租用方式從其他專業公司獲得具有相關知識技能的員工。員工與生產企業不再具有固定的雇傭關係。生產某種產品所需要的特殊的、專業的人力資本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

在如今的現代企業中,高科技投入、知識投入已占生產成本的90%。在發達國家,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20世紀初20%左右,50~60年代為40~50%,70~80年代為60~70%,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這一比例將達到90%。其中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發達國家已達到40~60%左右。1990年以來,美國計算機及其它信息設備的投資占全部投資的一半以上。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比例持續增長,1998年已經達到71%,出現產業結構"軟化"的現象,世界經濟進入非物質化時代,信息正在取代物質資源而成為創造財富的主要源泉,經濟增長從資源消耗型轉向知識和技術型,徹底變革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模式。信息技術將成為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1770年,瓦特發明蒸汽機代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但瓦特的發明真正影響社會和世界經濟是在50~60年後,在鐵路、郵政、電報發明後。同樣20世紀40年代發明的計算機代表著信息技術的開始,但直到1990年後,國際互聯網--internet的出現才使計算機信息技術開始影響人類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因此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遠遠還沒有全部發揮出來。展望以後的20年,絕大多數專家都認為技術變革的速度超過最有遠見的專家在五年前所能預見到的程度,今後10年所能帶來的技術變革要超過整個20世紀的總和。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

信息技術的普及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世界各國產業結構升級,並成為了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信息技術革命加快了勞動力與科技人才在不同產業、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並促使企業經營管理、組織結構和人事製度發生深刻變革。

網絡時代的到來

信息技術革命按照其計算模式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傳統的"主機/終端"模式的主機時代。隨後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由於個人電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第二階段又可稱為"pc時代"。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開始盛行瀏覽器/服務器結構,網絡計算的模式已經成為it計算模式的主流,第三階段稱為"後pc時代"-網絡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