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 章(2 / 2)

這可不怎麼正常,往年奧斯卡哪年不是結束之後就一片一片的為沒得獎的電影和演員喊冤?這個時候正式凸顯自己存在感和高格調的時候,那些影評人這次怎麼會這麼安分?這不科學啊。

“首先,那些有影響力的影評人們都收了錢,該閉上嘴巴的時候不會張開嘴,布萊恩操作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兩種形式來運作的,一種是你得了影後他們需要為你唱讚歌,另一種是你沒拿到小金人齊聲為你喊冤。當然我們知道這個可能性有多低,但我們不能直接跟那些人說你已經預定了這次的影後桂冠。”

影評人最大的收入是什麼?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影評賺稿費?

別鬧了,他們的主體收入個人在報紙或者是雜誌上開設的專欄和特約供稿,而大頭則是是那些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上映的時候拿到的潤筆費和頒獎季時明星們的公關費。

電影公司想要好的口碑來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拉票房,就要找到這些搖筆杆子的影評人寫出花團錦簇的文章為電影說好話;明星們想要吸引奧斯卡評委的注意力為自己投上一票同樣需要他們在報紙跟雜誌上讚美自己的演技有多好,不給獎是多麼的錯過和遺憾。當然這些影評人還是有底線,如果電影太爛他們也不會違心的寫好話,以後還要靠著名譽賺錢呢,可不能為了一點蠅頭小利放棄未來。

這次瑪格麗特背後的小團隊就是這麼運作的,奧斯卡提名的女主角無論如何演技都不會差,他們的錢收的毫無負擔。

更何況那些已經老得退休了的老頭子們根本就不用用錢去收買,自帶迷弟屬性的他們恨不能親身上陣為瑪格麗特搖旗呐喊,寫兩篇文章算什麼?

“其次,梅格,你忘了一件事情。仔細看看那張提名的名單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屆奧斯卡的小年。這屆奧斯卡沒有足夠震撼人心的電影,別說94年的《辛德勒的名單》和95年的《阿甘正傳》這種橫掃片,連《低俗小說》、《費城故事》一類的劇情佳作也沒有,最出彩的《英國病人》還是英國電影。”

阿瑟對此嗤之以鼻,從頭到尾的英國原汁原味,即使奧斯卡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評委也不代表美國的媒體和大眾們就買他們的賬。難道這幫人不知道北美的電影市場是世界上最排外的地方嗎?

就像是這次的最佳女主角,提名一出來他就知道梅格的小金人穩了。在最佳導演,最佳影片那麼多重量級獎項都被《英國病人》攻占的情況下,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五個人裏麵有三個外國人,而美國人隻有兩個,其中一個美國人還已經拿過一次獎,奧斯卡不給她給誰?

奧斯卡一向喜歡懷舊,複古,《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評委們鍾愛的莎翁劇,影片也夠複古,甚至梅格本人,當瑪麗蓮的影響力是假的嗎?多少人現在依然對《熱情似火》的遺憾耿耿於懷?這兩樣梅格都占全了,她還有演技和高學曆,完全符合了那幫子人的口味兒,再加上凱瑟琳和他一起發力,影評人的影響,萊克斯的財力支持,如果她沒拿到這個獎杯才叫奇怪呢。

“戴安·基頓拿過一次奧斯卡了,剩下的那三個都是外國人,知名度也不高,媒體是不會為這幫人喊冤的,美國戶口本有些時候還是挺有用的。在聯合起來對付外國人一項上,這幫子媒體還算是比較靠譜的。”

“第三就要感謝那些老牌影評人了,從《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電影一上映開始,他們就把你的定位往費雯·麗那個方向上靠,經過四個多月的發酵,不但人們群眾的心裏麵你是天才演技派的代名詞,奧斯卡評委的眼裏你也是別的提名者沒法比的,這就是大熱,不給你獎都說不過去。”

所以說頒獎季才是影評人們豐收的季節,為了讓他們不斷的在媒體上說好話,一個個明星或者是導演都在不停的給他們塞錢,以期能夠打動奧斯卡評委的心。

瑪格麗特甚至不用在這一項上麵花費太多就用人自動為她背書了。

“你趕上了好時候和好電影,第一部印象最深刻,情節也會最嚴重,如果你拍第二部的話效果可能就沒這麼好了。”

愧疚和補償心理也是有期限的,過了期限的話就沒那麼有用了。梅格趕在這個效果消失之前拿到了那張入場券,這中間有她本身就卓越的演技飛因素,那些評委們的心理因素也很大。

“所以我這次真的是被上帝眷顧了是嗎?”

瑪格麗特彙總了一下阿瑟的話,總結道。

“實力和運氣缺一不可,我告訴過你的,對奧斯卡來說演技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項。”

潛台詞是別把奧斯卡看的太神聖了,能夠影響它的因素太多,變數也太多,想要完全靠演技征服奧斯卡太難了。

阿瑟挑挑眉毛喝下一口蔬菜汁,皺了皺眉頭,這味道真是要命。

瑪格麗特搖了搖頭,不再去關注媒體們的反應,反正她也不在乎,就算媒體們把她罵得狗血淋頭奧斯卡也不會收回獎杯,事情已經蓋棺論定。她的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後的名字不會更改。曆史是不會記載你在這個過程中做過什麼的,他們隻會記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