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還是第一次看到成片,但每次看巴茲的作品都有種去美術館參觀的感覺,色彩實在是太漂亮了。他在把握觀眾品味,以及賣座電影的元素方麵似乎有著一種天生的本能,這種天賦讓他即使是拍攝歌舞片的時候也依然能夠牢牢的攫住觀眾的目光而不會讓人們認為電影枯燥無味而離開電影院。
電影已經進行到了克裏斯汀的初次登台,瑪格麗特身著繁複的維多利亞風格服裝的造型甫一出現就引起一陣陣驚呼。這實在是太美了,看著這樣的瑪格麗特就好像看到了曆史上那些著名的美人,她們高貴、優雅,但卻生活苦悶,沉重的壓力讓這些美人們往往紅顏早逝。
而在巴茲的塑造之下魅影就是那座壓在克裏斯汀頭上大山,是籠罩了她跟情人天空的烏雲,即使他的遭遇再悲慘,命運對待他再不公平也不能讓觀眾們原諒這個破壞了可憐的克裏斯汀的愛情的家夥。
嗯,長得帥也不行!這是那些為了演員顏值來的觀眾。
當然其中也有衝著《歌劇魅影》改編音樂劇名頭來的觀眾對電影裏麵改掉了克裏斯汀跟魅影之間的感情線感到不爽的原著黨。但是拋開原著單純的當做音樂電影來看又確實很不錯。有些影評人已經在心裏品評這部電影了。
《好萊塢報道者》的托德·麥卡錫就覺得瑪格麗特的演技有進步。當然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想法。他認為在這部電影裏麵瑪格麗特學會收了。這對一個才十六歲的演員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這個十六歲的姑娘是奧斯卡影後。《羅密歐與朱麗葉》時期的瑪格麗特·簡在感情上麵相當的外放,當然這或許是因為劇情的原因,朱麗葉的感情更加極端一點兒。克裏斯汀則是完全相反,從小的環境跟磨難讓她的感情更加內斂,甚至不易表露。巴茲·魯赫曼的改編相當出彩,他讓克裏斯汀成為了一座沒有爆發的火山,全程都保持在一種隱忍的狀態,這就好像是被父親反對自己情人的姑娘,內心煎熬的左右為難,卻不得不苦苦掙紮。
《紐約時報》的A·O·斯科特則是對演員們的舞台基本功做出了肯定。作為一個來自紐約的影評人,斯科特當然也喜歡去百老彙觀看這些話劇演員們的演出,有時候也會看歌劇跟音樂劇。他覺得電影裏麵的三個主演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已經相當不容易了。伊萬·麥克格雷格表現不錯,但稱不上驚豔,大概也是電影形式限製了他的表演方式,歌唱方麵則是基本功非常紮實,感情也很充沛,不會讓人聽聲出戲。單純從歌聲方麵來看,表現的最好的是那個來自澳大利亞的新人演員。
他叫什麼來著?好像是休·傑克曼?聽說這個演員好像本來就是唱歌劇的?斯科特點了點頭,導演的選角不錯,這種電影如果真的選擇了對口型的演員來演繹才叫笑話,放著百老彙跟倫敦西區一大幫子能演能唱的好演員不用,找個外行人裏當主角跟那些為了撈錢而粗製濫造的電影也沒什麼區別了。
倒是瑪格麗特·簡,這姑娘著實是讓他很驚喜。雖然技巧上麵略顯青澀,但天生的好嗓子跟充沛的感情已經足以彌補這些了。
以前也聽說過這女孩兒在百老彙跑過龍套,唱功了得,她在94年衝擊奧斯卡的時候曾經也作為主角在百老彙演出過一部話劇,就是那部著名的《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不過可惜那並不是一部音樂劇,演出過程中自然不會有關於音樂的部分。他對猶太人的自憐自哀沒什麼興趣,當然也不會閑得無聊的去圍觀。
說起來這部話劇好像現在依然在上演,女主角是娜塔莉·波特曼?
這可真是一個刷猶太老頭子好感的利器。當年的瑪格麗特·簡用過,現在的娜塔莉·波特曼也在用。隻不過相對於瑪格麗特·簡的珠玉在前,才演了兩部電影就拿到了奧斯卡小金人的輝煌戰績,這位波特曼小姐明顯是遜色了不止一點半點,出道至今隻有一部《殺手萊昂》的代表作,還是她避之唯恐不及的黑曆史。剩下的幾年時間都在大導演的電影裏麵打醬油了,可惜了她當初的靈性。所以說運氣這東西真的很重要,如果當初娜塔莉·波特曼沒有推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話,說不定現在奧斯卡影後就是她的了,連《星球大戰前傳》跟眼前的這部《歌劇魅影》的女主角沒準兒也要換人了。
A·O·斯科特搖了搖頭,他還是挺喜歡這小女孩兒的,洛麗塔情節什麼的很多男人都會有,瑪蒂爾達可比克勞迪婭可愛多了,那種凶殘陰狠的蘿莉他真的是吃不消。但願娜塔莉·波特曼早日走出自己的困境吧,再這麼下去她就跟那些湮滅於眾人的童星沒什麼區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