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拿獎,尤其是童星拿獎,最好的就是炒作,大麵積的曝光,並且還要有爆點,一如當年阿瑟·米勒為了推梅格上位默許了華納用莉莉安的死亡炒作攫取票房的行為。現在她需要的是也是這個。喬凡尼方麵電影上映之後就會以他的經曆為宣傳出發點,討論離異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問題和教育問題,首先將他推到大眾麵前。
嫁到異國他鄉的女性離婚後帶著一直生活在國外的孩子回到了家鄉,這個孩子因為語言不通而經曆了許多事情最終靠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一步一步的的完成著自己的夢想,這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勵誌的事情。美國人民就好這一口,即使生活多麼黑暗也要努力向上,上帝從不辜負你的付出。導演本身的經曆就是一場另類的美國夢。
而斯嘉麗自己這方麵如果想要搭上這輛順風車的話也要在這方麵做功夫,父母離異,早早的就投入到演藝圈中,心裏孤單的小女孩什麼的,確實很能個激起觀眾們的同情心理,或許還要加上點兒別的,比如說她因為拍攝事故導致腦震蕩在床上躺了好長時間的事情。但這個要謹慎操作,要不然很容易被家長協會找麻煩,那樣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我記得你遞交的哈佛申請書是ED?”瑪格麗特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開口問斯嘉麗。
“是,有什麼問題嗎?”斯嘉麗疑惑。
想要進入哈佛大學的人數太多了,SAT成績滿分的也不少,相對於常規申請的眾多人數跟不確定性,斯嘉麗覺得“提早決定”對她更有利。因此在遞交申請書的時候已經跟校方簽署了ED Agreement,這份協議規定了一旦她被哈佛錄取就要赴讀的承諾,並且在申請ED的時候,隻申請哈佛一所學校,這種捆綁式跟唯一性再加上她被那位殘暴的家庭教師摧殘出來的成績跟瑪格麗特的哥哥幫她寫的推薦信,她的錄取可能已經無限提高。除非出現了什麼意外,進入哈佛已經是必然的了。
“這意味著最晚在奧斯卡提名出來之前你就能拿到錄取通知書了。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耶格本身也是在迷茫期之後考上了南加大,我想你們可以在這方麵做一些文章,尤其是你的SAT成績還很好。”瑪格麗特忍不住想要笑。
斯嘉麗的SAT成績確實很好,超過了2300分,所以她才有底氣去申請哈佛,要不然她自己都沒臉去求瑪格麗特的哥哥給她寫推薦信,丟人不是那麼丟的。不過她這個高分也是拿得相當的艱辛,那位家庭教師完全把她當成了一個考試機器來訓練,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受到了相當大的打擊,而且還得一邊遭著罪一邊對這位女士感激涕零順便奉上不菲的報酬,想起來就很搞笑啊。
斯嘉麗怨念的看了瑪格麗特一眼,就知道她肯定在心裏偷偷的笑,也不想想這位老師就是她介紹來的,為了這個她遭了多少罪啊!
不過瑪格麗特說的很有道理,導演的自傳類電影,演員的經曆也跟導演高度契合,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噱頭,再說了娜塔莉·波特曼今年不也是高調的進入哈佛了嗎?在還沒有成為巨星之前必要的炒作手段是很正常的。即使她很不喜歡這位同為演員的同族,但卻不得不承認對方真的是很聰明而且懂得利用自己的優勢,不但成績好,智商跟情商都一直在線,除了當年手段還不成熟時犯下的那一點兒‘小小’的錯誤,娜塔莉·波特曼在自己的人物形象上麵的塑造非常成功。
知性,淡泊名利,高智商,人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姑娘。別說美國人不買人設,策劃好了他們照樣會高高興興的吃到嘴裏。隻要後期不崩就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梅格還被塑造成勵誌少女呢,雖然美國人民都知道這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大小姐,但她表現出來的東西往往會讓人們忽略掉這點,而隻專注於她本身而不是背景。這就是一種成功。關鍵在於這個人設不能偏離自己的形象太遠,梅格給她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表現出自己正常的性格,並將之略微擴大,向可能的發展方向擴散,避免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按照性格推測出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以防止出現不可控現象。
斯嘉麗仔細回憶著瑪格麗特當時的話語,“別去做一個你不熟悉的人,也別跟著你的性格對著幹,你是什麼樣子的人就表現出什麼樣子。這就像是一場真人秀,你就當成是在演你自己,認真思考你自己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處事方式,人們喜歡看真實就給他們看真實,假的永遠都是假的,總有一天會被揭開真麵目,一旦形象崩塌就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