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9 章(2 / 2)

同樣情緒不太好的還有另外幾個人。

刨去凱瑟琳·畢格羅、傑弗裏·吉爾摩這兩個美國人和安娜·加列娜這個意大利人以及阿德拉曼·希薩柯這個來自毛裏塔尼亞身兼數職的導演之外,評審團裏麵剩下的幾個人不是德國人就是法國人,此時幾個人心情各異。

《沉靜如海》這片子吧,製作方是法國跟比利時的公司,發行方又是芬蘭的公司,再加上男主角是德國人,女主角是美國人……好吧,同盟國跟軸心國都齊全了,信息量……略大。

尤其是評委裏麵的法國人跟德國人,這片子有原著,還有一個半個世紀之前的版本,雖然是心大的法國人寫出來的,但其實原著在戰後的德國影響力也很大。因為這是難得的沒有在德國戰敗之後對他們一黑到底的作品,算是反映了德國的人性化的一部小說。跟那些戰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譴責德國人有多殘忍的著作比較起來,《沉靜如海》在德國人的心裏麵地位不可謂不高。尤其是這小說還是飽受他們摧殘的法國人寫的,心情不可謂不微妙。

而考慮到德法兩國之間以往的那點兒破事兒,這種微妙的心情就傳播的更廣了。

本來看到導演是皮埃爾·布特龍,女主角是瑪格麗特·簡的的時候他們以為這是一部把原著扭曲成愛情片的電影。因為但凡是看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原著的主角是那位老人跟德國軍官,瑪格麗特所飾演的女主角隻是在書裏麵打了個醬油而已。考慮到布特龍的一貫風格跟被稱為情感表現大師的瑪格麗特·簡,很難不讓人對這部影片產生誤會。

來自兩個國家的評委們已經做好將原著小說跟電影分開看的準備了,但萬萬沒想到,皮埃爾·布特龍居然轉了性格?說好的愛情片變成了歌頌人性的美好的溫情片了?是不是有哪裏不對?

看看電影裏麵的老人從一開始的抵觸變成對維爾納的雖然沒有說出什麼但卻明顯變得溫和的態度和女主角一開始的憤怒到最後差兒就升溫成愛情的互暖之情……無論是來自德國的評委還是來自法國的評委們一時都有點兒沉默。

這可比愛情片的立意高多了,即使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依然有著一絲人性的美好。這個發生在特定地點的故事不僅僅是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的可恨,也從中汲取到了一點兒溫暖。脈脈的溫情讓電影顯得不再那麼冷酷,雖然結局並不完美,但這依然是個美好的故事,值得人們細細的去品味。

這部電影很成功!

優美的畫麵,詩意的景色,舒緩的節奏,加上男女主角的精彩演繹,《沉靜如海》給人們展示了一部不一樣的反戰電影。它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從另一種角度來表現戰爭中也有美好的事物,讓人忍不住沉浸在其中。

同樣的,瑪格麗特·簡跟托馬斯·儒內特的表演也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讓人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幕。

皮埃爾·布特龍在拍攝兩個的人的對手戲時似乎格外的有靈感,總是喜歡采用特寫。他對如何抓住兩個人最精彩的瞬間有種特殊的技巧,讓那兩張如此醉人的麵孔上麵的情緒如此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的麵前,可以說這是他從影以來藝術造詣最高的一部作品,簡直美麗的不像話!赫伯特·巴尚覺得這部電影的每一副畫麵都可以截下來做成明信片了。

這位來自法國的浪漫男士曾擔任過法國電影聯盟副主席以及歐洲電影學院的主席,是少數的認為電影如果加入更多的愛情色彩會更好的人士。因為這樣會讓電影中的矛盾更加突出,也讓悲情色彩更加濃重。

為了祖國而舍棄了個人感情的兩個人會讓觀眾們感到更加悲傷,他們之間的愛情也會愈發的刻骨銘心。《沉靜如海》這個名字本身就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感情,在兩個人的心中,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如果這種利益中再摻雜進了愛情的話無疑會讓電影顯得更加的激動人心跟沉重。

腦補一下電影沒有說完的結局,或許維爾納會在俄國前線的戰場上死亡,妮安娜也會因為反抗德國的侵略戰爭而踏入死亡的陷阱;也或許兩個人都沒有死亡,但卻因為國家的對立而在遠方默默的思念著對方,慢慢的孤獨變老,偶爾的彈起他們最喜歡的巴赫的作品,回憶著那段沉默卻又卻溫暖美好的時光……

如果電影這麼拍攝的話無疑的會更動人心弦,也會更加的讓人印象深刻,把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才會引起更多的共鳴跟思考。赫伯特·巴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