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3 章(2 / 2)

威尼斯這電影節吧頗有些讓人無語。在被好基友戛納跟柏林後來居上之後就有點兒長歪,相對於前兩者的先鋒反叛跟政治為先的明確定位來說,威尼斯的注重人文色彩就有點兒過於含糊,感覺上什麼都吃,口味雜的要命,到了近年來甚至都已經有些獵奇了。而更糟糕的是前狼後虎,本來就因為尷尬的時間而落後於戛納跟柏林,現在又因為之後的多倫多迎頭趕上而被夾擊的半死不活,所以電影節的大boss馬可·穆勒才會拍板引入大量的好萊塢電影賺觀眾跟片商的眼球。

看看今年的紅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真是在美國呢,大牌明星們一個一個的謀殺記者們的菲林,又短又小的紅毯都快被踩成黑毯子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比被亞.洲.色彩攻占的戛納電影節上的好萊塢味道還要濃鬱,放眼望去,真的是明晃晃的電影工業化的急先鋒。

“獎項這種東西,從來就不是完全的純粹化,是人就有傾向性,隻要是人做出的判斷就不可能完全公平公正,政治化簡直再正常不過。”瑪格麗特淡淡的說。

哪個電影節不政治?別看歐洲的三大電影節都標榜公平公正的藝術,但在電影跟演員的選擇上麵他們還是會更加傾向於自己國家出產的作品跟人選,這就跟英國導演總是喜歡用英國演員一樣。別說什麼藝術無國界,創造了藝術的藝術家可是國界分明的很。

真要說公平公正的話,歐洲三大裏麵大概也隻有柏林這個一直堅持不懈的偏重於政治跟社會現實主義的電影節還算是做得比較好,剩下的兩家跟它都沒法比。

原因也很簡單,第一電影節的時間天氣太冷,本身就缺少氛圍,第二,偏重於政治色彩的電影節你能指望它有什麼娛樂性?媒體跟記者們能夠分出來關注來給它就算不錯了,還能要求什麼?第三就更簡單了,柏林電影節是向所有的觀眾們開放的,你這麼平民化有問過其他的兩個不向普通民眾開放的電影節的想法嗎?人家可是隻麵對專業人士,連記者證都是分顏色的!這麼不高大上的電影節當然也別指望能夠像戛納那樣搞出商業的氛圍,一場電影節下來除了柏林這座城市的狂歡外對於外來人士完全泛善可陳。

這麼一來的話少了那些功利性的目的跟一大堆的雜七雜八的掣肘,它不公平的話誰公平?

“本來還以為你這次能夠能夠集齊了歐洲三大跟奧斯卡來個大滿貫呢,現在看來是沒可能了。”斯嘉麗歎了一口氣。

電影節評委這種職務其實遠沒有外人看起來那麼光鮮,起最主要作用的還是主席,基本上評審團的主席是什麼口味那最後拿獎的人肯定是接近主席口味的類型。而評審團之上還有個策劃人,隻要馬可·穆勒說上一句話連評審團主席都得低頭。

而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恰好是個不怎麼喜歡好萊塢的英國人約翰·伯爾曼,更不巧的是評審團裏麵還有個同為英國人的海倫·米倫,而這次的入圍人選中也有個英國女演員艾美達·斯丹頓。

平心而論,斯丹頓的演技不錯,電影中的角色演繹的入目三分,讓斯嘉麗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都掉眼淚了。可這不是人有遠近嗎?正如瑪格麗特所說的那樣,她也有傾向性,相比較一個英國的陌生人來說,她當然更希望自己的好友摘下這朵桂冠,而且私心裏她也覺得瑪格麗特的表演更加具有震撼性,她被拔掉氧氣管的那一幕整個觀影室的人都靜默了好嗎?那種久久無言的沉默難道不能讓她捧走一頭小獅子嗎?

但很可惜,首次當電影節評委的斯嘉麗還是個小菜鳥,無論是資曆還是人脈上麵都沒法跟這些老油條們比。然後她這邊還有個拖後腿的斯派克·李,這家夥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波特曼那個小妖精給迷惑了,總共評審團裏麵就兩個美國人他還跟自己不抱團,簡直差點沒把斯嘉麗氣死!

“就算是拿個大滿貫也不能對我的事業造成什麼影響,充其量能讓我的粉絲們有點兒吹噓的資本,剩下的我都不在歐洲混圈兒,拿了也沒什麼用。”瑪格麗特一臉淡定。

法國的凱撒獎她還拿過呢,還是自2003年阿德裏安·布羅迪之後的第二個外國人拿到的,刨去性別原因,她算得上是創造了一個曆史了。但有毛用?除了粉絲們為此歡欣鼓舞外也沒見她的電影在法國有什麼別的差距。哦,還是有區別的,找她演戲的法國導演又多了一些,可是她真的對那些虐心又虐身的電影沒興趣啊。

所以她覺得斯嘉麗完全不用為她可惜。

“怎麼沒用?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榮譽。最討厭的就是馬可·穆勒,明明想要借著好萊塢的名頭來擴大電影節的影響力,賣掉更多的片子,但卻有偏偏不願意付出代價。真以為大家都是傻子任他呼來喝去的嗎?我看到時候他把電影節玩塌了怎麼辦!”斯嘉麗冷哼一聲,對馬可·穆勒的行為不予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