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1 / 1)

與此相對照,現代企業管理有四項基本原則:

原則一:該誰幹?這是組織管理中的首要問題。有的組織是先找到合適的人,再開展這項工作;有的組織是先讓人員幹起來,再分配合適的工作給“幹事的人”。

原則二:怎樣幹?作為組織,應該有自己的“規矩”、“操作手冊”和“路線圖”。組織是人群的集合,要讓找到的合適人選有“操作手冊”,並按手冊操作,保持組織的一致性。

原則三:幹到什麼標準?找到的人按照規定的方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標準),是組織管理的目的。實施,則是組織的績效考核。

原則四:誰有權檢查(向誰負責,誰有權聽彙報)?誰是組織者(領導)?這是組織管理活動開始的基本條件。

一位朋友在美國通用公司工作。他講到一個情況:他報到的時候,人力資源負責人給他一張表,告訴他,向誰彙報(上級是誰),誰向你彙報(下級是誰),什麼事情與誰協調(同僚是誰),以及每天需要做什麼,每周需要做什麼,每月需要做什麼。然後問他:明白了嗎?

他說明白了。年底,人力資源部也是按上述內容考核。他感慨地說:越是大的公司,越簡單。

其實,這些清楚了,管理自然就到位了。

華為今天的成功直接源於1996年開始的製度建設和全麵優化管理。曆時3年,1998年定稿

的《華為基本法》完成了華為對自身過去與未來戰略的係統思考,並形成了嚴格的管理範圍和決策程序。在中國,很少有企業能將管理製度上升到如此高度並給予堅決地貫徹執行。

《華為基本法》雖然打下了管理製度化的基礎,但具體怎樣整體提升管理水平卻令華為無從下手。由於缺乏經驗,自己摸索無法在根本上獲得突破,這迫使任正非反思:“畢竟我們沒有做過世界級企業,沒有經曆過成熟管理是怎樣形成的,隻有花錢去買人家成熟的流程管理,實際上是花錢買經驗、買時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華為下大決心,斥資5億元聘請國外管理谘詢公司,全麵改造華為的流程係統。這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造。

他們首先從研發管理上開刀。過去,華為的研發體係經常出現兩個後果:一是實用產品遲遲推不出來;二是摸不準符合市場需求的標準,產品一改再改,無法一步到位。早在1997年,華為已經嚐試改革研發體製,專門收集過IPD(集成產品開發)研發管理方麵的資料,讓公司高層一次次地學習,但這種摸索並未帶來多大的成效。1998年,華為聘請IBM管理人員為流程管理顧問,耗費巨資的IPD變革就此開始。2000年,任正非在華為幹部大會上沒留一點餘地:“不學習IPD、不支持IPD的幹部,都給我下崗!”

簡單地說,IPD就是把以前由研發部門獨立完成的產品開發任務,變為打通全流程、跨功能的各部門聯合運作。華為以前的產品開發都在中央研究部,現在改由“產品開發團隊”來承擔。每個產品都有各自的開發團隊,由研發、生產、市場、財務、采購、用戶服務等各部門抽調的員工組建,就像一個個創業型的小企業,全程負全責。

IPD說來簡單,但如果想讓其真正全麵實施起來,整個企業從結構到文化都要隨之進行相當大的改革。任正非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因此,他把實施IPD放在“華為10年改良計劃”的第一步。現在,華為所有的新項目都導入了IPD,牽涉到IPD變革的員工已占員工總數的70%以上。

為了保證能夠將國際先進的管理體係不走樣地移植過來,任正非下了死令:“5年之內不許進行任何改良,不允許適應中國特色,即便不合理也不許動。5年之後把人家的係統用慣了,我可以授權進行局部的改動。至於結構性的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情。”這便是任正非著名的“三化”理論:先“僵化”接受,再“固化”運用,後“優化”改良。這種態度堅決的流程改善和製度建立,保證了華為至今在持續超常規發展中沒有出現過大的管理失誤。

更多小說.盡在^星^月書^吧!《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最新章節第15節: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由星-月-書-吧W★w★⑧⊙c★○m整理上傳

致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的讀者:

①若讀者閱讀成功勵誌小說《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最新章節第15節: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時發現本站未能及時更新或者本書章節出現錯亂內容缺少以及頁麵不能打開等情況,請您發站內短信通知我們:【發信給管理員】!

③《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最新章節第15節: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由星月書吧首發更新,如果您發現第15節:一切行動聽指揮:有效執行(2)沒跟上更新的速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