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語錄:
注重自己的名聲,努力工作、與人為善、遵守諾言,這樣對你們的事業非常有幫助。
智慧闡述:
李嘉誠出生於潮洲的一個書香世家,再加上潮州是一個以曆史悠久、人傑地靈而著稱的曆史名城,小嘉誠在這種地方度過他的童年。儒家的倫理道德、為人處世的觀念自幼就在他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他以後成長的道路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李嘉誠5歲時,到了入學的年齡。
在潮州有個習俗,小學生入學那天,舉行“進孔門”儀式,也就是祭拜先師孔聖人,讓他收下新來的儒門後生。這是流傳在潮汕的一種祭孔俗禮。在這塊治學之風盛極一時的土地上,不言而喻,祭孔的習俗是非常隆重的。
祭孔首先是規模宏大的樂禮,如祭拜時奏樂的樂器就有革部(鼓)、金部(鍾)、石部(磐)、絲部(琴、瑟)、竹部(簫、笛)、匏部(笙)、土部(陶製樂器)、木部(木琴、板)八大類,總共有一百多件。而且,祭禮祀的儀規也相當繁複,根據不同的儀式就有初獻起舞、再獻起舞等等。
到了入小學的那天,李雲經在潮州的孔廟給兒子嘉誠舉行了隆重的“進孔門”儀式。
鄉裏的親戚朋友也帶上禮物到了孔廟,祝賀小嘉誠舉行“進孔門”的第一個儀式。
親友們把點著的香插在香案上,再把親人們、朋友們送來的食物擺在香案的孔子畫麵前。然後是廟裏方丈主持出來致辭,燒上三炷香,倒上三杯酒。再由嘉誠父母燒香下跪在孔子佛像麵前拜一拜。跟著由父親領著小嘉誠燒上三炷香,倒上三杯酒對著孔像叩頭,下跪三拜。然後在親友和親人的護送下小嘉誠走出孔廟,就算初步的完成儀式。
回到家裏,母親和祖母親自下廚給小嘉誠做了三道菜:一道是豬肝炒芹菜,一道是豆幹炒大蔥,另一道是鮁魚。三遭菜大有來曆,取自潮州話肝與“官”、蔥與“聰”、芹與“勤”的音相通。鮁魚的眼睛特別明亮,給孩子吃鮁魚意思是期望孩子聰明伶俐、勤奮讀書,將來出人頭地。
幼年的李嘉誠雖然不能完全明白這一切,但是卻也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殷切期望。
吃過這幾道菜,父親李雲經帶領小嘉誠到了學校。在供奉著一盤“明糖”的孔子靈位前,父親教他焚香祭拜孔子,請求孔聖人收他為弟子。這樣,孩子就算進了孔子門,就會有好發展、好前途。大凡有誌之人,無論年長、年幼,隻要心裏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之源和永不氣餒的行動。
李嘉誠今天能有如此極大的成就,能成世界華人首富,這自然與他生長的故土分不開,我們無法去否認這一神聖的土地,更無法否認這塊土地能散發出深遠而悠久的魅力。
或許因為她秀麗的風景,也許因為她的人傑地靈、蘊藏著巨大能量的土地。
對於李嘉誠來說,入孔門最重要的可能莫過於是讓孔子的中庸與德仁的儒家思想自小就根植於心中。
外麵的世界在風起雲湧,但外在的世界畢竟在外麵。美麗而幽靜的潮州宛若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李嘉誠就在這塊土地上快樂地過著他童年的時光,編織著他那充滿著彩色的兒時的夢幻。
李嘉誠世家子弟。祖母是個精通儒學而又十分慈悲的老太太,祖父是清末的秀才,父親是一個愛國愛民的教書匠,母親莊碧琴是一個吃苦耐勞、善良賢惠的婦女。伯父、叔叔受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
李嘉誠自出生以來就生活在儒學十分濃厚的環境下,自然而然得到了家人的熏陶。盡管當時李氏家族的生活不是很富有,但他們個個學識淵博、正直善良,和睦相處的大家庭洋溢著幸福、祥和的氣氛。
李嘉誠作為李氏家庭的第一個孫子,親人們是那麼的嗬護和關愛著他。即使因為生活的緣故,即使家人有很多事情要忙碌或煩惱,但對於招人疼愛的小嘉誠,親人們都似乎有用不完的溫情去疼愛他。
李嘉誠人生觀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和家庭的這種氣氛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李嘉誠的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小嘉誠對她來說,是拿在手裏怕摔著,放在嘴裏怕化了。但是母親也不會一味地、盲目地溺愛小嘉誠。她常常以佛教的宗旨來教育兒子。佛教崇尚是以慈悲為懷,即使在最險惡的環境之中,母親都會教育兒子以慈善、以誠實來待人處世。
有一次,小嘉誠做錯了一件小事,因為怕被責罵,就在母親麵前撒了個謊。但是這個很不高明的謊言被母親識破了。當他發現平時慈愛和藹的母親臉色突然變得非常的難看,與往常判若兩人時。小嘉誠嚇壞了,不禁大哭起來。哭聲讓母親遲疑一下,但是他還是重重地在小嘉誠的屁股打了幾下。一邊打一邊說:“該打!這麼小的孩子就學會說謊,將來還了得?不成了賊人強盜才怪?以後再說謊打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