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漢誌》金城郡臨羌縣下雲:有弱水。《說文》曰:弱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於流沙。觀此則弱水之源委,約略可得矣。又曰:<山幾>山也,或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國春秋》乞伏劄子擊吐穀渾,覓地於弱水西。《元和誌》弱水在刪丹縣南山下。《括地誌》蘭門山一名窮石,在刪丹縣西南七十裏。《離騷》夕次於窮石。《淮南子》弱水出窮石山是也。《隋書?地理誌》刪丹縣有祀山、弱水。胡渭曰:疑即<山幾>字之誤。《寰宇記》曰:合黎水一名羌穀,鮮水,一名覆袁水,亦名張掖河,南自吐穀渾界流入。《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孔安國雲:合黎,水名,在流沙東。即謂此也。詳《河水》篇第二篇《注》中。
《禹貢錐指》曰:《傳》雲: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正義》雲:《地理誌》,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裏,故滇王國也。武帝元封二年,始開為郡。郡內有滇池縣。縣有黑水祠。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鄭雲:今中國無也。《傳》之此言,順《經》文耳。案酈道元《水經》黑水出張掖雞山,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張掖、敦煌,立在河北,所以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積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與雍州無涉。《山海經》曰:灌湘之山,又東五百裏曰雞山,黑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海。雞山不知在何郡?郭璞無注。而孔《疏》引《水經》以為出張掖之雞山,檢今本無此文,蓋其書有散逸耳。《太平禦覽》引《張掖記》曰:黑水出縣界雞山,亦名玄圃。昔有娀氏女簡狄,浴於玄丘之水,即黑水也。據此則雞山當在甘州張掖縣界,漢為<舟樂>得縣地。今陝西甘州衛西,有張掖河,即古羌穀水,出羌中北流,至衛西為張掖河,合弱水,東北入居延海,欲謂之黑河。此水立不經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為《禹貢》之黑水耶?《山海經》明言南流注於海,必非東北入居延之張掖河,其雞山恐亦不在縣界也。又曰:夏、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為戎、翟所據。及周室東遷,舊都八百裏之地,悉棄以予秦。秦染夷俗,諸侯擯之,不與中國會盟。輶軒之使,莫有過而問焉。況三危西裔之區乎?故屈原《天問》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蓋自戰國時,此地之山川,已與昆侖弱水,同其渺茫,亻堇得之傳聞而無從目驗矣。秦火之後,載籍淪亡。
漢興,治《尚書》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門、陽關之外,使者往來數十輩,不聞涉大川而西,可以當古之黑水者。故班《誌》張掖、酒泉、敦煌郡下,並無其文。司馬彪亦無可言。至酈道元始雲:黑水出張掖雞山,而其所謂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入南海,亦不過順《經》為義,與他水曆敘所過之郡縣者,詳略相去遠矣。故杜佑雲:道元注《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
唐初,魏王泰《括地誌》雲:黑水出伊吾縣北。此與張掖雞山,未知孰是?然其所謂南流絕三危者,竟亦不可複尋。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詳。自屈原已不能知,而況伏生輩乎?自古文《尚書》家,已不能知,而況班固、司馬彪、酈道元、魏王泰諸人乎?至若樊綽、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陽等,紛紛辯論,擊風捕影,了無所得,徒獻笑於後人而已!
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今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為嵩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為少室,東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雲:山有玉女台,言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台。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
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敦物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