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李如鬆出師平倭(2 / 2)

“李提督薄己厚人、念念不忘賞罰公平,實乃大將之風啊!”宋應昌不禁深深讚道,“誰能當上您的士兵,那可真是有福氣了!”

李如鬆淡然一笑,道:“宋大人真是謬讚李某了——您不知道,就是此番李某捐財於國、散利於眾,也還有監察禦史攻擊李某是在‘市恩於下、居心叵測’哪!幸得當今陛下賢明無雙,李某才平安無事啊!”

“這幫捕風捉影、無事生非的烏鴉——我大明朝的國事遲早會敗在他們的手上!”宋應昌雙拳一捏,憤然道,“朝廷裏做實事的人因埋頭苦幹而反遭怨尤,講空話的人吹毛求疵而不顧大局,長久下去如何了得?宋某心中最為痛恨的就是這一時弊……”

李如鬆聽了他這番義憤之言,頓時生出幾分感動來,瞧著宋應昌的目光也不知不覺溫和了下來。

宋應昌抬頭望了望前邊如烏雲般滾滾而去的軍隊,悠悠歎了口氣,道:“宋某原以為此番東征至少能籌足五萬兵馬,沒想到宣府、大同兩鎮隻來了七千騎兵,蜀軍也隻來了五千步卒,他們個個都打了折扣……唉……這四萬三千兵馬,就是我們立足朝鮮抗擊倭虜的資本啊!我們可要倍加珍惜啊!”

“哼!”李如鬆聽他談起此事,便禁不住沉哼一聲,“說到底,還是各鎮督撫們私心裏認為我們是在為朝鮮人白白地賠人賠錢,誰也舍不得調撥兵馬。他們真是鼠目寸光!倘若倭虜當真占據了朝鮮全境,直接跨過鴨綠江侵入遼東,到時再‘亡羊補牢’,隻怕也有些晚了……”

宋應昌暗暗歎了口氣,心道:李提督啊李提督!豈止是各鎮督撫心底裏這麼想喲!就是趙閣老、石尚書他們還不是一樣對籌兵平倭之事漠然待之?雖然呂坤的那道《論平倭援朝不可怠緩疏》在各州各縣貼滿了大街小巷,但事到臨頭,內閣輔臣和各鎮督撫還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以前沒人出麵負責平倭滅寇事宜之時,他們個個又禁不住心懷憂懼;而今李提督和自己奉詔出來負責平倭滅寇事宜了,他們卻似乎個個又嫉妒起來……自己在朝廷裏和各部、各鎮交涉之際,還不時得給他們點頭哈腰地裝“孫子”才會稍稍獲得一點兒通融……自己這個“備倭經略使”當得真是艱難啊!但這些苦水,也隻得自己一個人悄悄咽下,難道還能向外人傾訴嗎?就是對李提督,自己也不好明言——以他那剛正方毅的脾性,聽到這些“窩囊事兒”萬一發作起來,反倒更是損了自己暗地裏的那一番苦心綢繆之功了!於是,他也隻得順著李如鬆剛才的話頭發了幾句不鹹不淡的牢騷:“是啊!我大明朝兩京一十三司的督撫、總兵們倘若都能像李提督這樣公忠體國、顧全大局,皇上和朝廷可就省心多了……還是張居正太師在世時好啊!朝廷的詔令如源頭活水明澈無滯,‘在京一呼而萬裏之外必應’,要調多少兵就能調多少兵,要征多少餉就能征多少餉,哪個督撫膽敢稍有違逆?”

“各鎮督撫們明拖暗推、敷衍塞責,李某自是不屑一顧,”李如鬆若有所思地說道,“李某但求此番東征倭虜,莫要像那抗金名將嶽飛嶽鵬舉,到後來竟落了個被人嫉妒、處處掣肘——令李某難以大展身手呀!”

“不會!不會!”宋應昌急忙明確表態,“李提督,宋某身為備倭經略使,必定全力為你平倭滅寇、備糧備械,軍政大事任憑你自行裁斷——監察禦史和無恥小人們的刻意刁難與胡言亂語,宋某也定在後方一並替你阻擋下來!你隻管在前麵放手去打倭虜,宋某隻會替你盡心盡力,絕不會拖你後腿的!”

“難得宋大人對李某如此傾心相待!李某就代這四萬三千名平倭將士多謝您了!”李如鬆臉上露出了笑容,在馬背上朝著宋應昌欠身抱拳施了一禮。之後兩人仰天一陣開懷大笑,不約而同地揚起了長鞭,策馬疾馳,並轡向前方的大部隊直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