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是因為有人說。作為父母,在指責孩子不聽話之前,應該反躬自省:你是如何跟孩子說話的?你在說話前考慮孩子的內心感受了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不會說話在先,孩子不聽話在後。如果你不注意說話的藝術,話說不到孩子心裏去,就別怪孩子不聽話了,也別抱怨孩子叛逆了!
1.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隻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發現,當孩子慢慢長大後,無論怎麼苦口婆心、唇焦舌敝,孩子就是不聽話,著實讓人煩惱!於是,心煩氣躁的父母常常忍不住甩出這樣一句話——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家長還沒有學會如何跟孩子說話。隻有父母會說話,把話說到孩子心裏去,孩子才會聽話。
記住:沒有不聽話的孩子,隻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有位教育專家去外地探親,要回北京了,小侄子執意要和爺爺送她到火車站。其實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可是侄子的媽媽不答應。侄子就和他媽媽要求了半天,但還是不被允許。
最後教育專家要走了,侄子“倔強”地要上公交車送她,他媽媽當著很多人的麵上車拉他下去。弄得司機不知如何是好,教育專家也很尷尬,沒辦法,隻好讓司機先開車。
到了城裏,孩子的媽媽還是不允許他去火車站,這回孩子竟然先跑了,搞得大家哭笑不得。教育專家隻好勸他媽媽先回去。他媽媽衝著跑遠的兒子丟下這麼一句話:
“回去看我不打死你!”
就在教育專家快上火車的時候,小侄子終於哭了。教育專家問他為什麼?他說怕媽媽回家打他。教育專家聽了心裏酸酸的……
再看看下麵這個例子:
白林放學後進門放下書包,就坐到了電視機前。半個多小時過去了,他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爸爸忍不住提醒起來:“兒子啊,你現在都是初中生了,可不比小學生,不能把時間都搭在這上麵,你要抓緊時間學習……”
“好了,好了,你別講大道理了,我不願聽你說話。”白林一邊不滿地說著,一邊走進了自己的房間。
在家裏,白林對學習抓得不夠緊,爸爸經常要說上他幾句,可他總是這樣不愛聽爸爸的話。為此,爸爸很納悶:我都是為了他好,他怎麼就不理解呢?
在中國,像這兩位一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些父母到底怎麼了?
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不會和孩子說話。
有了不會說話的父母,才有了不聽話的孩子。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在這個邏輯關係上,總是犯錯誤。
試問,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做什麼?除了拿巴掌打孩子以外,就是和孩子說話!
可惜我們的父母太不會說話,所以孩子才不聽話!當然,話說得不合適,就很容易變成親子之間一場激烈的唇槍舌劍式吵架。吵架要是還不夠勁,很多父母就幹脆用拳腳等粗暴的方式來“交流”,用“武力”高壓的方式來使孩子達到眼下的服從。就連眼神這種會意開心的交流,也演化成了瞪眼。很多孩子都抱怨:“我家人一和我說話就瞪眼!”似乎不瞪眼,說話的效果就達不到似的。
現實中,很多家長往往是瞪眼、責罵、開打“三部曲”,“眼、口、手”三位一體地來完成一次教育交流。這實在是親子交流的悲哀和家庭教育的不幸!
很多家長更關心自己說了什麼,甚少關心孩子聽了什麼,甚少關注孩子的想法。這樣的背景下,怎麼能把話說到孩子的心裏去,怎麼期望孩子能很好地接受家長的要求,按照父母的思路去行動呢?而對於這種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家長能夠認真反思其中原因的又有幾人呢?
人為什麼要說話?說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溝通和交流。溝通好了,交流到位了,原來不理解的就能夠理解,許多誤會也能夠消除。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對話、溝通、交流。隻有注重親子間的有效交流,家長才會順利地將孩子培養成才。當家長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後,孩子對家長教育的逆反和抵抗就會減少,變得聽話,並且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父母的語言是雕琢孩子成才的最銳利的刻刀。語言的力量無窮大,足以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說話得體,每句話都能說到孩子心裏去,孩子離成才的距離就會更近一步。父母的一句話,往往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如果話說不到孩子心裏去,父母就是抱著真理又能拿孩子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