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傾聽孩子的心裏話(1 / 3)

言為心聲,父母要洞悉孩子的心聲,就要善於“聽其言”。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的心坎上,首先要聆聽孩子心裏的真實想法。所以,在動口說之前,最好用耳去聽。傾聽是一門藝術。一個能引導孩子傾吐自己心裏話、並且能耐心傾聽孩子心裏話的家長,一定是一個會說話的家長。

1.聆聽孩子的真實想法

辛苦工作了一天,把女兒從幼兒園接回來後,媽媽指著桌子上的兩個蘋果問:“軒軒,你先挑,你要吃哪個?”

“我要先吃那個又大又紅的!”

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講了多少遍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了,這孩子怎麼還這麼冥頑不化呢?於是,滿臉慍色地追問:“為什麼啊?”

女兒忽閃著大眼睛說:“然後,我再咬一口那個小蘋果,嚐嚐哪個更甜。我要把甜的給媽媽吃!”

媽媽高興地把女兒抱起來親了又親,心裏暗自慶幸剛才沒有急吼吼地批評教育女兒,而是耐心聽,讓女兒把話說完整了。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曾幾何時,父母是樂於、善於傾聽寶寶的聲音的,從寶寶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到“咯咯”的歡笑聲,喝奶後打嗝的聲音、吃手指時的吧唧聲、咿咿呀呀的學語聲……用心聆聽如聞天籟,然後是一家人快樂地分享。當所有的第一次伴隨著孩子成長的腳步逐漸轉為常態時,父母們也重新回歸到緊張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在工作壓力下,在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中,父母開始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孩子的話語和表情。

日常溝通中,很多人不自覺地在忽視地聽、假裝地聽、有選擇地聽,真正能做到專注傾聽的人很少。他們往往忽視了傾聽也是一種品質,高品質的傾聽是有效溝通的前提和基礎。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的聽比說更重要,因為你首先應該積極努力地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斷章取義地聽,喋喋不休地說。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所說的話在孩子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希望自己在訴說時,孩子能夠認真傾聽——直視著你的眼睛,調動一切思維跟著你的話語“行走”。但是,你是否反過來問過自己:每次孩子跟我說話時,我都在忙些什麼?是不是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認真地看著孩子的眼睛,仔細地傾聽了呢?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認識不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一旦孩子有問題,父母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不能耐心聽取孩子的解釋,輕則嗬斥,重則打罵。孩子因父母不能傾聽自己的想法,隻好將委屈和不滿埋在心裏,長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所適從。

打斷孩子的訴說和辯解,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麵不利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麵也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相互不信任,產生溝通困難的問題,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當孩子訴說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對孩子的觀點進行評價,而應該先認真聽完孩子的話。這不僅是在對孩子進行平等做人、平等對待別人的教育,也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有效手段。

在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組織的“傾聽兒童心聲”的活動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新聞官員查爾斯表示:“今天我們對‘訓導孩子’應有不同的理解,應轉變為教導孩子、關心孩子,而實現這一理念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認真地傾聽兒童的心聲。我們應該恪守的準則,就是當孩子帶著問題找到你的時候,你應當立即停下手頭的事情來回應他們。如果你當時實在是太忙了,那麼你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並且告訴他們什麼時間可以專門來談這個問題。全社會都要認真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因為這是為孩子的成長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

因此,稱職的父母應學會傾聽、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孩子的弦外之音,從孩子的傾訴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樂,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要求什麼,希望什麼;領會孩子的意圖,分享孩子的快樂,真誠地為孩子的進步而高興,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這樣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體貼去化解孩子的煩惱,營造出充滿愛意的溫馨家庭環境。

2.不要打斷孩子的話

老師發現乾乾最近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的他,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的了解,才知道了乾乾不愛說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