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誇獎是中國父母最喜歡的,但是,那位北歐教授卻並不領情。在小女孩離開後,教授的臉色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並對中國訪問學者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
訪問學者非常驚奇,說:“我隻是誇獎了你女兒,並沒有傷害她呀!”但是,教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但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她造成了誤區。”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教授聳聳肩說,“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
中國的訪問學者隻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兒道了歉,同時讚揚了她的微笑和禮貌。
這件事讓這位訪問學者明白了一個道理:誇獎孩子的時候,最好誇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形成的品質,而不應該誇獎孩子的外表的漂亮。因為外表漂亮是先天的優勢,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和技能;但美好的品質則不然,它是孩子後天努力得來的,應該予以肯定。
孩子的容貌如何不能決定孩子以後生活得怎樣。大多數情況下,個人努力和品質才是決定孩子今後生存狀態的重要因素。
漂亮是一種個人資源,從大人到孩子,人們都會為自己擁有這一資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女孩子都願意別人誇自己漂亮,男孩子都願意別人誇自己“帥”。如果一味誇孩子的長相,會誤導孩子過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注重於穿衣打扮,而輕視個人美好品質的塑造。很顯然,沒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僅憑長相生存,因為那是非常危險的。
5.誇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努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那些經常被稱讚為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把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不願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戰;而那些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更願意進行新的大膽嚐試,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它們做好。
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隻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的。一方麵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麵,他麵對挑戰會采取回避態度,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說:“如果小孩子因為在校成績好或天資聰穎而受到激勵,這對他們可能有害無益。因為小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就激勵他們,結果會使他們認為,與學習新東西相比,追求高分更重要。”
這篇報告的主要作者、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德韋克說:“如果總是激勵自己的孩子天資聰穎,就會使他們養成患得患失的毛病,比如害怕失敗、不敢做任何大膽的嚐試等。”
報告還指出,如果孩子在取得好分數後就誇獎他們聰明,這會使他們在日後的學習中經受不起失敗的挫折,因為孩子很可能因得了低分就抱怨自己太笨,而這又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但是,如果孩子因為在學習過程中用功而受誇獎,當他們學習成績不理想時,他們就會反省自己的學習方法,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些研究結果對解釋這樣一種現象可能會有所幫助,那就是:為什麼一些很聰明的孩子在低年級時學習成績很好,但在升到高年級之後,學習就落後了。報告說,父母或教師在激勵這些孩子聰明伶俐的同時,可能也抑製了他們以後的學習動力,他們會認為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