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感情。為孩子講故事,要用感情來營造氣氛,而且要輕柔甜美。講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容,如果自己先念一遍,掌握每一個角色的個性和故事情節,那麼講起來一定很自然生動。
精選故事。故事的種類很多:如曆史題材的故事,現代題材的故事;自然科學的故事,社會科學的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給孩子講故事要精心選擇,選擇內容健康、情節生動感人的,最好不要給孩子講鬼神一類封建迷信的故事,這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
適度改編。很多故事的內容不僅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對人的塑造有著積極影響,因此,給孩子講故事要充分發掘故事的教育性,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孩子的吸收能力和興趣都不同,爸爸媽媽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能力範圍,然後小幅度變動故事內容。例如有些外國故事的主角名字洋味十足,不妨改成鄰家小孩的名字,孩子聽起來會更親切。有些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家長進行適當的改編。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
繪聲繪色。給孩子講故事,需要語言生動、表情豐富,讓孩子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這樣才能增強故事對孩子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發孩子去感知、聯想和想象。講故事時適度變化一下你的聲音,聽起來一定更加生動。例如火車的“嗚嗚”聲或汽車的“嘟嘟”聲,小狗“汪汪叫”和小貓“喵喵叫”,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擬聲發音來表現這些聲音,而不是呆板地念出字來。同樣地,爸爸的聲音和奶奶的聲音也應該不一樣。如果家長能夠充分表現愉快、憤怒、失望、難過等情緒,給孩子講的故事就會和廣播劇一樣精彩。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如果能再輔之以一些手勢和小動作來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效果就更棒!比如,講到小白兔的時候,兩手放在頭兩側展示小白兔的兩隻長耳朵。
啟發誘導。瑞士教育家亞美路說過,教育最偉大的技巧是啟發。啟發是為了讓孩子聽而有發,講故事中靈活地啟發誘導可表現為設置懸念。懸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關鍵處置疑,讓孩子按故事的脈絡去思考。故事懸念通常有開篇懸念、情節懸念和結果懸念等三種,家長可以根據具體的故事內容和聽故事對象擇用或兼用。也可以穿插著向孩子提出啟發性的問題,答對了及時表揚,答錯了要耐心解答,下一次講故事的時候再讓他答一次。當然,問題的難度要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循序漸進。一開始,問題可以簡單些,如“兔寶寶在猴子阿姨家吃了些什麼”之類,以調動孩子的思維,讓孩子養成邊聽故事邊思考的好習慣。然後再讓他嚐試填充故事,續編故事,接龍故事等,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充滿耐心。如果昨天的故事還沒講完,孩子就睡著了,那麼今晚講故事時,最好要有“前情提要”,以便孩子適度銜接。在講述過程中孩子可能會有疑問,這時候應該先為孩子耐心解說,然後再繼續,不要不耐煩地說“現在不要問,等講完了再告訴你”,那是最不高明的。記住,愛心和耐心是一樣重要的。
有意重複。孩子學會講一個故事,要經過聆聽、理解、記憶、複述四個階段。當孩子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時,能在重複啟動的故事形象中產生愉快感,增加興趣並檢驗自己的記憶和實現自己的期望。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不妨選擇十幾個故事反複給他講,也可以讓他跟著父母一起講,讓他反複模仿,加深記憶。時間長了,他聽熟了,理解了,就記住了,慢慢地就能自己講了。
最後要強調的一點是:講故事是講者與聽者互動交流的過程,所以無需完全照本宣科。家長在講故事時,要把重點放在跟孩子的交流上;對孩子來說,聽故事也如遊戲一般,雖說家長要挖掘其中的教育性,但不必太重教訓。故事講完了,如果家長和孩子都很愉悅,這就是很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