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這麼說吧,過去說古人有丈二金鋼,禹王生就丈五身材,虎背熊腰,別人乘轎四杆足以,但禹王的轎,須有八杆方能抬起。
轎有八杆,輦有雙轂,禹王將其合二為一,製成轎輦,崎嶇山路由八虎抬行,平坦大路由八虎拉行,平時說老虎拉車---誰趕(敢)呐,天下隻有禹王能讓老虎拉車,而且還是八隻老虎拉車。
龍行雲虎生風,禹王有龍虎相伴巡視天下,豈不壯觀,這日迤邐東行,逾走逾熱,赤日炎炎,八虎汗流夾背氣喘籲籲,龍老二更是不堪煎熬,禹王命它蟄伏於轎底,偶有上坡時龍老二才幫助八虎拉一拉套,行至蘇泉村東南,蘇泉幹枯,地裏禾苗枯黃,地裂盈寸,按禹王地裏圖所標,南行二裏便是唐河,此處應得唐河滋潤,不應幹涸如此厲害,一聲“停下轎輦”,禹王要在此查探旱情。
倪員外咋屍 第6章、龍王安家解旱情,托夢
啃書閣 更新時間:2010-7-26 19:07:52 本章字數:2426
話說禹王下令停下轎輦,著八虎分別去查探周圍旱情,不時各自回報:周圍十數裏皆幹旱如此;南麵唐河幹涸滴水皆無;百姓穿井三丈無水;千傾禾苗萎頓已有枯死;周圍十裏已有百姓渴斃;臨近已有數家開始遷移逃荒。
“龍老二,你先弄些雨來以解燃眉”禹王發話了,“尊命”就見那龍老二微一弓身,縱入空中,現出真身,張牙舞爪,晃身擺尾,開始行雲,刹時濃雲密布,然後將頭探向西大洋方向,龍吸水,隻見西大洋上出現了一個下大上小的水柱直上九霄,這時龍老大也縱向空中,兄弟聯手噴雲吐霧,緊跟著閃電雷鳴,一陣傾盆大雨從天而降。
久旱萎頓的禾苗終見雨水滋潤,久渴的百姓在傾盆大雨中仰麵張口接雨潤喉,成群結隊的人們圍繞在禹王周圍雀躍歡呼幾至瘋狂,他們跪拜在雨中,不停的給禹王磕頭,悼告:“大王從此地經過是蒼天有眼啊,蒼天,保佑大王洪福齊天啊”。
燃眉之急是解了,以後怎麼辦?“讓龍老二在此安家”,禹王想著就說了出來:“龍老二你可願意”?“全憑禹王做主”,龍老二自然願意,故土難離嘛,但住哪呀?禹王自有安排。
於是,禹王把自己的轎輦安照八杆的方位幻化成一座四通八達的大石橋,輪轂幻化成二十一個拱形橋洞,每個橋口都有一對石老虎側臥,呈似看橋之狀,主橋之下便是龍老二的住處,也就是後來百姓所說的老龍窩。
龍老二也沒閑著,他在橋下直遁地底,去了西大洋,引來西大洋之水,招來西大洋的舊部,什麼蝦兵、蟹將、鯰魚精,黃鱔、白鰱、蚌姑娘,立即將橋周圍形成一個五裏方圓的窪地水澤,百龍泉應運而生,禹王又奮起神力用掘山鏟,從窪地水澤向東方開了一溜溝,形成一條五丈寬的河道,河道的下遊並入了唐河。
從此,河道兩岸的蘇泉村、東、西板村、大、小西丈、東丈、新莊等數十個村莊都靠這條河道的水灌溉那千傾良田,即便是大旱之年,唐河滴水皆無,而這條河卻水源充贏,老龍窩的泉水還是咕咚咕咚的往外冒,人們為紀念禹王將此河稱為夏河,並集資在老龍窩,“八虎抬轎”的石橋旁,修建了龍王行宮,也就是後來所說的龍王廟。
這龍王廟修的氣派,三重大殿,兩廂都有配殿,包括山門共五十多間房,山門前麵是一個極大的廣場,這裏香火極盛,每年春播、夏插、秋收都有隆重的慶典、祭祀活動,什麼舞獅、耍龍、走高蹺,說書、唱戲、扭秧歌,買賣商賈也來趕行市湊熱鬧,什麼賣糧的、賣布的,賣柴的、賣果木的、賣家什的、賣農具的,等等無所不有,傳統習俗,像每年的廟會一樣,熱鬧非凡,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