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的厓山之役(3 / 3)

不久,元將李恒也將兵自廣州來會,與張弘範一起合攻厓山之北。本來,元軍諸將建議居高臨下,發炮狂攻宋軍水寨。張弘範不同意,怕炮擊後宋軍舟散,浮海分逃,不能全殲。

李恒觀察形勢後,建議元軍合力,與宋軍水師正麵對攻。

二月初六早晨,張弘範分元軍為四軍,相距裏許。張弘範與李恒自當一麵,乘潮退之時,李恒一軍自北而南,順流乘舟直殺宋軍水寨。

張世傑自率淮兵,殊死抵拒。

戰至日中,潮水又漲,元軍南麵一軍又乘流而進。

張世傑雖然腹背受敵,死戰益力。

李恒雖勇,仍不能勝。

張弘範施計,命人以布障把其指揮大艦的四麵遮蔽嚴實,又令船上將士伏盾埋伏,然後大奏音樂。張世傑誤認為元軍休軍要聚宴,精神上稍稍有些懈怠。

宋軍將士剛剛喘了口氣,忽然見張弘範的指揮艦衝擊宋軍左側水寨。

宋軍齊發弩箭,全部射在了大船的布障上。

估計宋軍箭矢已盡,張弘範下令撤去布障。埋伏的元兵矢石俱發,壓製住宋軍氣勢後,紛紛跳上宋軍陣左最大的堡壘大艦,攻陷水寨一角。

元軍諸將乘勢,呼聲震天,紛紛衝入水寨,殺人斬帆,不可遏製。

張世傑見狀,知大勢已去,便抽調精兵入中軍保護皇帝。

見狀,宋軍諸軍大潰,翟國秀等數位宋將解甲向元軍投降。

時值薄暮,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張世傑派軍士劃小船至小皇帝所在的大船,想接他向外逃走。陸秀夫恐為人所賣,又怕皇帝遭受俘辱,不肯讓皇帝下船。

接應之人無奈,隻得返回張世傑處複命。

張世傑無奈,率10餘艘戰船,保護楊太妃突圍而去。

喊殺陣陣,煙火四溢,陸秀夫見少帝所居舟船甚大,諸舟環結,逃走難比登天。於是,他先驅自己的妻兒跳海。然後,他入船艙,把小皇帝抱上船頭,叩頭再拜,泣言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小孩子驚惶,根本不明白周遭發生了什麼事情。

哀號之餘,陸秀夫把小皇帝背在身上,毅然縱身蹈海,上演了南宋王朝最後悲壯的一幕。

至此,宋朝終於亡國。

7天之後,厓山一帶海上浮屍10餘萬人。元軍乘船在屍堆中覓取財物,發現一小孩屍體,衣黃色衣,身上有玉璽。

軍卒忙進呈玉璽,張弘範知是宋朝小皇帝屍體,派人往取,遍尋不獲。至此,他才敢上報忽必烈,稱宋朝末帝已溺死於海上。

南宋遺民林景熙有《題陸秀夫負帝蹈海圖》一詩,對陸秀夫大義殉國表示了無比崇仰之情:

紫宸黃閣共樓船,海氣昏昏日月偏。

平地已無行在所,丹心猶存中興年。

生藏魚腹不見水,死抱龍髯直上天。

板蕩純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無前。

楊太妃逃亡期間得知趙昺死訊,拊膺大慟:“我忍死間關至此,隻為趙氏一塊肉耳。如今絕望矣!”言畢,縱身赴海自殺。

張世傑率殘餘宋軍,本想奔占城,但軍中多廣東軍卒,不願前往。無奈,張世傑不得不調轉船頭,收集潰兵,遊蕩於沿海。

不久,忽遇颶風,將士勸張世傑靠岸。這位豪傑一聲長歎,大叫“無以為也!”,於是,他登上舵樓,燃香祈天:“我為趙氏,仁至義盡。一君亡,複立一君,今又亡。我當時不死,隻望敵兵退後,別立趙氏後人以存社稷。今又遇此,豈非天意!”

颶風狂刮,巨浪滔天,舟船全部傾覆,張世傑及殘餘宋軍均溺水而死。

厓山之戰,被囚禁在元軍營中的文天祥耳聞目睹了整個過程,心如刀割。事後,他在詩中寫道:

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

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