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一定得說服布隆維斯特將他視為秘密消息來源,為他……和那些該死的妓女發生的愚蠢越軌行為保密。真要命,要是莎蘭德也把布隆維斯特的頭給轟了就好了。

他看著劄拉千科的電話號碼,斟酌著聯絡他的利弊得失,就是難以下定決心。

※※※

布隆維斯特一定會在每個階段,總結自己對調查的想法。羅貝多離去後,他便花費了一小時在這項工作上。這幾乎已經變成有如日記形態的日誌,他一麵讓自己的思緒自由奔馳,一麵仔細地寫下每段對話、每場會議以及他所作的一切研究調查,並以PGP係統加密後,將文件副本寄送給愛莉卡和瑪琳,好讓同事們掌握最新進度。達格去世前幾個星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劄拉身上,被殺身亡前兩個小時與布隆維斯特通最後一次電話時,也忽然提起這個名字。畢約克自稱對劄拉有所認識。

布隆維斯特將先前挖掘到的有關畢約克的資訊看了一遍,內容並不太多。

古納.畢約克,六十二歲,未婚,出生於法倫。二十二歲便進入警界服務,最初擔任巡警,但因研讀法律,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歲時晉陞入國安局。那是一九六九或一九七○年的事,也正巧是培.古納.維涅擔任局長的末期。

維涅在與北博滕郡郡長拉尼亞.拉希南遨的一次會談中,宣稱首相帕爾梅正在暗中監視俄國人,事後隨即遭到解職。接下來又發生資訊局事件①,然後是霍梅②,然後是「送信人」,然後是帕爾梅遇刺,醜聞一樁接著一樁。布隆維斯特不知道這三十年來,畢約克在國安局內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

①即所謂的「IB Affair」。一九七三年,瑞典兩名記者揭發了瑞典秘密情報組織「資訊局」存在的事實。該局隸屬於瑞典陸軍,主要目的是蒐集共產黨與其他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個人的資料。該組織隻向少數內閣官員負責,連瑞典國會也不知道其存在。

②瑞典國安局局長。後來因調查首相帕爾梅遇刺事件飽受抨擊而下台。

---

他在一九七○到一九八五年間的事業大多一片空白,這倒也不奇怪,因為與國安局有關的一切活動都是機密。他有可能在文具部門削鉛筆,也可能作為密探派往中國。

一九八五年十月,畢約克被調往華盛頓的瑞典大使館兩年,一九八八年又回到斯德哥爾摩的國安局。一九九六年成了公眾人物:被任命為移民處副處長(具體工作內容不明)。一九九六年過後,對媒體發表諸多聲明.例如驅逐可疑的阿拉伯人等等。尤其在一九九八年,有幾名伊拉克外交官遭到驅逐出境。

這一切和莎蘭德、和達格與米亞的命案有何相關呢?也許毫無關係。

但畢約克知道劄拉。

因此其中必有關聯。

※※※

愛莉卡沒有將自己要跳槽到《瑞典摩根郵報》的事告訴任何人,包括她幾乎凡事毫不隱瞞的丈夫在內。她在《千禧年》隻剩下一個月,內心逐漸焦慮起來。時光飛逝,一轉眼最後一天就會到來。此外,布隆維斯特也令她愈來愈不安,看了他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後,心情更是沉重。她看出了跡象。兩年前在赫德史塔讓他堅持到底的那份固執,他追查溫納斯壯的那種堅毅不撓的決心,又出現了。自從灌足節星期四開始,他一心便隻想著查出是誰殺死他的朋友,並多少證明莎蘭德的清白。

他的目標她完全讚同--畢竟達格和米亞也是她的朋友--但布隆維斯特性格的某一麵讓她感到忐忑。那就是當他聞到血腥味,就可能變得十分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