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1 / 3)

。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一天思考周到,勝過百天徒勞。愛因斯坦說得好:“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用思維定勢去考察事物,那往往會一條道兒走到黑;有時,我們的思維拐個彎,再做一次嚐試,“燙山芋”就不再燙人。

第6節:窮人最缺什麼(5)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文革”時在農場被派去打豬草,但他從來沒幹過這種活兒,根本不知道豬吃什麼草,這不是故意為難他嘛!但他略作思考便有了辦法。等他打回豬草,別人都出乎意料:這個讀書人怎麼打來豬愛吃的草呢?他的一句話打破疑惑:“這件事並不難,把豬趕出去,豬吃什麼,我就打什麼。”一個思維方式的轉換,就使一個難題迎刃而解。

試想,如果讓你去砍柴,你會怎麼做?是朝一處堅持不斷地用力砍,還是圍著樹砍?在遇到有樹節時,是竭力避開樹節,還是從有節的地方開始下手?根據人們習慣的思維,你是不是可以毫不猶豫地斷定,沒有節的樹幹比較容易被砍斷,而有節的地方則不容易砍斷。其實不然,有節的地方雖然堅硬一些,卻更容易折斷。沒有節的地方正好相反,而且總是卡你的斧頭。

其實,在很多時候,在麵對諸如樹節這樣的難題時,安於現狀的人們經常會自覺不自覺地采取回避的習慣做法,而且還自以為做得非常正確,卻不知隻需打破常規,努力一試,就能夠找到令我們欣喜的財富。試一試把“斧子”砍向那看似堅硬無比的“樹節”,砍碎那些僵化的惰性思維,源源不斷的財富自然會隨之而來。

麵對著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不論窮人還是富人,都要為麵對社會、企業、家庭的需要而改變舊有的習慣,拿出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對自己的財富命運來個重新審視、抉擇和發誓。任何人都別無選擇,社會的變革要求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人。

“錢到底算個什麼東西?”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墮落”這個名詞絕對與窮人無緣,隻有財富才會帶來罪惡,因此,窮人對富人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仇視。每當談到一個富人,總是千方百計找出他的不足來,然後想方設法把他打倒,實在不行就竭盡心思把他的名聲鬧臭,讓他身敗名裂。這就是窮人們的“仇富”心理——真實地反映了窮人們的金錢觀。

“錢到底算個什麼東西?”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著不同人的金錢觀。從某種意義上講,對錢的看法決定著你可能會擁有多少財富。下麵兩個年輕人截然不同的際遇,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一次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使兩個年輕人成為流離失所、相依為命的流浪兒。經曆了數月的貧困侵襲之後,他們心中升起了同一個願望——擁有財富。在曆經劫難的求生途中,他們幸運地得到了一位智者指點,告訴了他們財富所藏之處。於是,兩個青年日夜兼程,一同奔向財寶之地,但是沿途崎嶇坎坷,障礙重重,疲勞和饑渴讓他們一次又一次暈倒。然而在潛意識裏,捧撒金幣時的碰撞聲,讓他們一次次打起精神,向前邁進,邁進。就在他們到達中途之時,也許是命運之神的有意安排,也許是通向財富之途的艱辛,在一陣暴雨中醒來後,他們同時想起了父親在世時關於金錢的忠告。

美好的東西,是一種可以用來幫助世上窮人的工具……”那個曾是富家的父親總是這樣忠告自己的兒子。

“金錢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不平等,是萬惡之源,是使人墮落的陷阱,是不可多得的、肮髒的壞東西……”那個窮家的父親時常告訴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