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利益。
世上隻有兩種人,用一個簡單的實驗就可以把他們區分:麵對同樣的一袋土豆,一種人會首先留下一部分用於播種,而另一種人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它吃掉。這就是深謀遠慮和急功近利的差異。
第51節:選擇決定未來(7)
不同的富人,有著不同的奮鬥曆程,但在這奮鬥的曆程中,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路途上灑遍了汗水,經曆了漫長等待的煎熬。有很多窮人,覺得這樣太辛苦,也太慢,渴望擁有更快捷的方法,走一條筆直不阻的捷徑。其結果往往走上一條路:急功近利。
今天,很多窮人都是好高騖遠,看不起小報酬,總希望能找到製勝的突破,一鳴驚人,一口吃成個大胖子。但以曆史的眼光來看,絕大多數的富人,他們的巨大財富都是由小錢經過長期的時間逐步累積起來的。一個想致富的“野心家”,必須首先從心理上摒棄那種“一夜致富”的幼稚想法和觀念。
請看下麵的一個小故事: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把它揀起來,不料彼得假裝沒聽見。耶穌沒說什麼,自己彎腰拾起馬蹄鐵放於袖中。途中,他用馬蹄鐵從鐵匠那兒換來3文錢,並用這3文錢買了18顆櫻桃。出了城,二人繼續前進,經過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耶穌猜得彼得渴得夠嗆,就讓藏於袖中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彼得一見,趕緊揀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18次腰。耶穌見狀笑著對他說:“要是你那會兒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幹,將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在彼得的眼裏,隻有眼前的小小利益,馬蹄鐵隻是馬蹄鐵,所以他懶得彎腰去撿。一次彎腰的確有點累,但一次次地彎腰豈不是更累?因此,我們還是記住耶穌的教導,不要貪圖眼前的小利益而放棄長遠的利益。
同樣的悲劇也在窮人的身上時常發生。下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個窮人向一個富人請教成功之道,富人卻拿出了三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麵前。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大小的利益,你選擇哪塊?”富人問窮人。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窮人毫不猶豫地回答。
“那好,請吧!”富人一笑,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窮人,自己卻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地,富人就吃完了,而窮人還差幾口就吃完了。
不等窮人吃完,富人已經拿起了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並且得意地在窮人麵前晃了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窮人馬上就明白了富人的意思:富人吃的瓜雖無自己的瓜大,卻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的利益,那麼富人占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
吃完西瓜,富人抹抹嘴對窮人說:“要想成功,就要學會放棄,隻有放棄眼前利益,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窮人之所以不能獲得大利,就是因為窮人往往選擇眼前的利益而放棄長遠利益,被眼前的利益所囚困,迷惑了雙眼,削磨了鬥誌,沉溺在既得利益的溫柔鄉裏,不思進取,喪失了謀財的銳氣與闖勁,徘徊在同一層次,既沒有創新,也不敢突破。
堅持到底,還是半途而廢?
創富者若缺了“堅持”二字,隨時都會有打退堂鼓的可能。因為在創富的過程中,要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絕不會少,若一遇則退,則很有可能在跳換幾個行業後,便偃旗息鼓,改換門庭了,一股創富熱情亦隨之東流了。
有一位商人,他最早是子承父業做珠寶生意的,可是他缺乏對珠寶行業的明察秋毫,沒幾年,就把父親交給他的珠寶店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