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個體與命運的方向(1 / 2)

這一下,所有的人都蒙圈了,吳賴和老專家的對話中,提到了一種所謂的“群體型智慧”生物,似乎是在指超級病毒擁有某些智慧特征,卻又不知道具體是什麼。

大家都一臉茫然地看著吳賴,又看看老專家。

“諸位,群體智慧是一種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被科學界提出的理論,當時的著名科學家侯世達、彼得羅素、湯姆阿特利等等十九位著名生物理論學家的著作中,都注意到了自然界一種特殊的現象。

有人稱之為“群體智慧”,也有人稱之為“群體意識”,或者“共生智能”。

其中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螞蟻,一隻單個的螞蟻,力量孱弱,甚至隻有簡單的神經反射弧,大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不會具有什麼思維能力,每一隻螞蟻都在群體之中擔任相應的工作,成為整個群體中可以隨時損失,卻又不可或缺的一員。

這就是群體智慧的特點,集散,模糊,而且不具備宏觀邏輯性。

比如非洲蟻塔,從人類的角度上來看,蟻塔這種具有高級智慧建築的特征,比如分工明確的房間,通風及排水,進出口以及防禦,力學工程結構和甚至美學上的一些簡要特征。

一座蟻塔往往高達兩三米,相比於人類的建築來說,按照同等比例,人類則需要建築起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才能與之媲美。

但我們無法得知一隻螞蟻是怎麼完成這種宏偉建築的,即使人類換算成同等,幾百萬之眾的巨大數量,幾乎也無法脫離現代化設備在短短幾年內就完成如此巨大的分工合作。

即便是在蟻後的心裏有一張藍圖,那麼連基本語言都缺失的螞蟻,是怎麼把建築信息傳遞到每一隻螞蟻的腦海裏的?它們怎麼分工?怎麼協調人力物力,怎麼分配工期?怎麼解決各部門之間的矛盾……

對於一隻螞蟻來說,它可能永遠不用知道自己在搬的這塊泥土會放在什麼地方,起什麼樣的作用,對整個蟻塔來說,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它甚至不用知道今天早上起來自己要完成什麼樣的工作,隻需要隨同整體,在群體之中遵從某種不為人知的神秘指令,便可以完成這一壯舉。

然而我們可以想見,一隻螞蟻不具備這種“智慧”,兩隻,肯定也不行,三隻呢?

一隻加一隻地疊加上去,那麼,當聚集的數量到達多少的時候,這種“智慧”會忽然憑空出現呢?

同樣的例子並不止出現在低等動物螞蟻的身上,甚至連人類自身也具有相似的現象,比如人類社會,在古代,幾個大洲之間相對隔絕獨立的情況下,當人口聚集到達一定地步之後,自然也就出現了分工形式類似的社會結構。

比如部落社會,然後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以及資本社會等等……

即便是人種不同,生活環境有所差異,文化認知的不同,也並沒有使人類社會的形態出現很大的偏差,東西方都自發自覺地出現了君王製和帝王製,貴族和類似的社會等級的劃分,近似的稅收製度,幾乎完全一樣的農耕形態等等。

那麼,是哪種潛在的智慧在指導著人類不同的群體朝著同一個方向“進化”呢?

如果這個方向是一個必然的曆史趨勢,那麼它是否是在人類出現的同時,就已經提前注定好了呢?

我們不得而知。

但相對於螞蟻來說,我們人類更為複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