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不久的一天,趁軍隊休整之機,消閑下來的李世民來到朝廷尚書省時,他的父皇李淵也早已來到了這裏,一頭紮在了喜獲勝利之後的各項政事改革之中,正與裴寂、杜如晦、禮部尚書李綱等人議定科舉選拔人才之事。李淵一臉凝重之色,正在認真審閱一邊桌案上擺放著的一摞由地方各州府呈報來參加來年春闈科考的名表。李世民進門首先上前拜見過父皇,幾句見麵話後,便將目光落在也在認真審閱名表的禮部尚書李綱身上,問道:“李尚書,都在忙些什麼呀?”
禮部尚書李綱抬起臉,先望一眼正中央椅上坐著正在瀏覽名簿表的李淵,然後對李世民道:“秦王隻顧帶兵在外打仗,殊不知,自大唐立國以來,百廢待興。雖說戰事仍是不斷,但立國伊始,朝廷各項除舊布新的政改大事可是一樣也沒落下。自這回秦王您大獲全勝凱旋之後,皇上更是抓緊了各項政事的改革,幾乎每日要來這裏,處理各項政事。這不,為來年春闈科舉製科的事,尚書省禮部特意又把皇上請來了。”
李世民口中輕“哦”一聲,點點頭,將目光望向了還在專注地審閱名簿表的父皇李淵。
這裏須作一些簡單必要的背景交待。隋大業十三年十月四日,李淵統率義軍西上進抵長安,不久他便奉迎代王楊侑到大興殿,舉行隆重的登基大典,擁立楊侑為帝,改大業十三年為義寧元年,並遙尊身處江都的楊廣為太上皇。義寧皇帝楊侑特賜李淵假黃鉞,使持節,擔任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等要職,晉封唐王。黃鉞,黃金製的斧鉞,象征用以討伐天下的不順從者,是天子權威的象征。楊侑把黃鉞賜給李淵,意味著李淵已成為準天子。使持節,節,為天子命令權之象征,也就是說,李淵從此身兼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這些頭銜,已握有國家最高權力。隋煬帝於大業十二年七月南巡至江都遊玩冶趣一直未歸,直至被宇文化及殺死,其時被立為隋帝的楊侑在接到煬帝的訃報後迫於威勢和壓力,即讓位於李淵。李淵登基,唐王朝於此誕生,改年號為武德,武德元年為公元六一八年。唐武德四年,雖然唐王朝剛剛誕生不久,尚未統一全國,各方麵基礎還很薄弱,但此時的唐已初具王朝雛形,這個曆時二百八十九年的唐王朝,已在真正意義上開始走上了一統天下的曆史舞台。
李淵登上皇位後,深感責任重大,他恪盡職守,絲毫不敢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中,很快對大隋的律令、建製、兵、禮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重大改革。譬如,凡義軍所到之處一律免征三年的賦稅,撤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隋末天下大亂,擁兵據地各自稱霸一方的英雄豪傑紛紛歸附義軍後,李淵讓他們都各得其所,分置州縣,賞以榮祿。因此,唐朝建立後的州縣數猛增,數目超過隋時兩倍以上。執政幾年來,在學政和科舉方麵,李淵也作了重大改革,加快了人才培養的步伐。他不僅設置了國事學、太學、四門學,由朝廷直接招收學生,而且詔令各州縣也大力辦學,招收學生,培養人才,並通過科舉考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把求賢納士放在了重要位置,並親自主持,抓在了手上。
聽禮部尚書李綱說父皇是為科舉製科的事費盡心力,李世民對父皇不禁肅然起敬,上前恭謹地說道:“父皇為國操勞,嘔心瀝血,事必躬親,連科舉選士的事都要親臨指導。”
聞聽此言,李淵慢慢抬起臉來,望去李世民一眼,把手中看過的一本名簿放在身邊的桌案上,然後又在桌案上放著的一摞名簿上取下一本打開,一臉肅穆,對大家道:“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事關國家興衰之大事,其重要性一點也不亞於帶兵打仗。戰亂積重難返,造成了人才匱乏,大唐要強盛,迅速發展起來,必須有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隻有通過科舉考試,才能發現人才,把優秀人才選拔上來。”
“父皇所言極是。”李世民望著李淵回應說,裴寂一笑接言道:“秦王隻顧帶兵南征北戰,建立卓著功勳,為國家統一作貢獻,卻忘了自己尚書令的頭銜還在。其實,自武德元年授命以來,別說我裴寂,連皇上都在為你效命了!”
李世民一笑道:“把諸位的辛苦都算在我頭上吧,看來我李世民還虧情著大家哩,好在我還隨身帶了一包新麵市的上等龍井,讓人給你們沏杯好茶喝。”這時,有人過去從那邊桌上拎起一把熱水壺過來開始沏茶,沏好後每人麵前端去一杯。左麵靠牆的一條長凳上坐著一張生麵孔,李世民看了那人一眼,轉臉望向裴寂問道,“裴相,怎麼我不認識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