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5章(1 / 3)

跟來的學官和文辦聽得在交換眼神,縣太爺卻插話道:“鄭秀才,秦王和蕭刺史都這樣看重你,你就補辦個名錄吧。”鄭興麵色平和,卻沒接言,他像沒聽見似的,望著蕭刺史淡然一笑,道:“蕭大人,小民鄭興感謝蕭大人親臨寒舍勸說,蕭大人的恩德小民會永遠記在心裏。不過,人各有誌,在我看來,天下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在父母最需要自己的時候,留在父母身邊盡自己的一份孝心更有必要、更有意義、更為重要;也沒有任何一件事情能勝過自己幹出一番事業來,用自己的雙手去賺得許多銀子,然後拿著去孝敬父母和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德更為踏實、更為光彩。我這個人有個特點,就是自己認定要做的事、要走的路,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

永安縣縣令這時實在看不下去了,望了蕭刺史一眼,發話道:“鄭秀才,其實,蕭刺史也是為你日後有個好的前程,才親自登門來的,又把那麼珍貴的筆要贈送給你,你就別再執拗了。”

見不少人一時也都勸起了自己,鄭興忙向眾人不住拱手以禮,對永安縣縣令彬彬有禮地說道:“小民實在有愧於蕭大人和縣太爺的一片誠意,所以,蕭大人送小民的筆我是打死也不敢要的。”

眾人聞言,有些發愣起來,蕭刺史見鄭興把話說到了盡頭,看永安縣縣令一眼,也便不再勉強,微微一笑,道:“我們做到這一步也算仁至義盡了。人各有誌,鄭秀才好自為之吧。不過,話說回來,鄭秀才的孝行還是令人歎服,這筆既然拿來,就送給你吧,作個紀念。”說著,從椅上站起來,將放在一邊的大紅筆盒拿起便又遞向了鄭興。

“這……”鄭興略一躊躇,很恭謹地站在那裏,向蕭刺史深深一揖,還是接過了蕭刺史遞在麵前的大紅筆盒,謝道,“感謝刺史大人的恩典,小民將永遠銘記心中。”

蕭刺史目光中流露著慈祥,輕輕笑了一下,語氣平和地說道:“不必謝我,真要謝,也該謝秦王了。”

……

送走汾州刺史蕭頤及永安縣縣令等一行人馬,鄭興從村口回來,順勢走進了趙家大院,見到了已等在那裏的黑子、二愣,三人坐在一起商量起這些天來他們一直背著別人,打算不日再度跑口外販牲口的事來。當他們說完事情,鄭興離開黑子、二愣出來回到家中走進了母親正堂屋時,已經很晚了。

一進門,四歲的小燮兒便十分天真地奔到他的麵前,扯著他的衣襟仰頭說道:“爹怎麼這時才回來,看把奶奶都氣病了,快去看看奶奶吧!”

鄭興一怔看時,母親果然蜷曲著身子麵裏不做聲炕頭躺著。兒子真是成大名人了,為了讓兒子補辦來年春闈科考名錄登記,不知何因,連著兩天都有地方官員親自登門造訪。當永安縣縣令領著汾州刺史蕭頤等一行官人邁進院門時,鄭媽大喜過望,樂得險些跳了起來。當時她正在洗衣,待她洗畢之後梳理了一番,換了件像樣的衣服過去時,汾州刺史蕭頤和隨從的學官、文辦以及永安縣縣令一行人等已被兒子送出,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步行的步行,一大群人已由永安縣縣令領著聲勢不小地出了村。後來聽紫薇說兒子鄭興謝絕了蕭刺史一行讓他補辦來年春闈科考的一片心意,鄭媽倍感失望,如同一盆涼水潑向了她的心頭,登時身子從頭頂涼到了腳底,一下氣得回去便躺在了炕頭。

鄭興以為母親已睡著了,他不忍心去驚動母親,腳步輕輕地走了過去,從牆上摘下母親白天洗過已經幹透掛在那兒自己的一件藍色夾袍,小心蓋在母親身上,母親似乎沒有什麼覺察,依然靜靜地麵裏躺著。鄭興站著一臉溫和地望了母親半晌,便在對麵的一張椅上坐了下來。

見鄭興坐下,小燮兒就又急急地跑了過來,雙手推著鄭興的膝蓋大聲嚷嚷道:“爹,奶奶見爹送走這些人後,一下氣呼呼地上去躺在那裏,您快看看奶奶,是不是生病了?”鄭興口中“噓”著,連忙伸出手堵小燮兒的嘴,低頭道:“小聲點,別吵醒奶奶,奶奶累了,讓她再睡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