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1 / 3)

縣太爺和三個隨從吏員陪著刺史被鄭興掀起簾子請進正堂屋時,屋裏隻有小燮兒一人在玩耍,鄭媽和紫薇正在那邊廚間忙著為到來的刺史一行貴客準備飯菜。刺史和縣太爺一進門,便用眼睛在屋裏四處張望起來,看著屋裏正中擺著一對十分陳舊的立櫃,側麵是一長一短兩麵鏽跡斑斑的老式衣箱和兩把座椅,頓時神色怔怔,甚感意外,他們沒有想到,這個手中擁有規模很大的牲畜販運生意場子,純利一年可達十多萬兩銀子的大東家,家境看上去果然跟別的普通莊戶人家沒有什麼兩樣。

“刺史大人快坐下!”鄭興熱情地招待道。

“坐是不坐了,看望一下你的老母親就成!”刺史一麵用目光向屋裏掃視著,一麵口中說道。

“真不好意思,讓刺史大人和諸位貴官駕臨寒舍,屈身了。”

“都是自己人,說的啥話?鄭東家把精力都用在辦場做生意上麵了,哪有工夫去打造自己的小家庭。哎,怎麼不見你老母親呢?”

正說著,就見鄭媽腰圍灶裙,滿臉喜色中略帶幾分莊戶人家的質樸與憨厚走進門來。鄭媽一腳踏進門來就望向刺史大人說道:“呀呀呀,讓刺史大人今日大駕光臨受累了,快坐下說話吧,過會兒吃飯,俺家正在為刺史大人和縣太爺一行貴客準備飯菜呢!”

鄭媽的質樸和熱情讓刺史不禁心頭一熱,他望著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微笑道:“飯是不吃了,進來看望看望您老人家,身體還很好的,今年貴庚?”

鄭媽聽得一怔,似乎有些疑惑不解,縣太爺便及時補了一句:“刺史大人問您老人家今年多大年紀了?”鄭媽登時臉上釋然,開心地一樂,回話道:“呃,七十三啦,已過‘耳順’之年了。這人說來也怪,我早年身體不好,病病痛痛了幾十年,自從那年服下城裏華大夫開出的那服鮮鹿肉五味藥湯,一下就變過來,身體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耳不聾,眼不花,啥活都做得!”鄭媽心裏一高興話就多,滔滔不絕說了一氣,直讓刺史大人和縣太爺一時都插不上嘴。但從她老人家的話語中可以聽出,老人家時至今日,似乎對兒子鄭興割股為羹進母病愈的事還蒙在鼓裏。這事,幾年來村裏人不論大小,的確是有意瞞著她老人家的。可是,難道她老人家連授匾時縣太爺和刺史所言“鄭興割股救母”的句意也未聽清或聽懂嗎?興許事情真是這樣,因為鄭媽畢竟是上年紀的人了。

“不錯不錯,都七十三歲的人了,身體還這樣硬朗,您老人家真該為有這樣一個大孝子而感到自豪,祝您老人家福祿安康,壽比南山不老鬆!”刺史望著鄭媽,十分欣喜地這樣大聲說著。

鄭媽始終目光慈祥地望著刺史,她認真聽刺史把話說完,輕輕一笑,回應道:“那就托刺史大人的福吧!”

從鄭家告辭出來,刺史坐進轎車,被眾吏員前呼後擁著往鄭興辦的牲畜販運集散社場子裏走去。縣太爺和鄭興自然是陪在刺史轎車兩邊走著。行在路上時,轎車簾子起處,刺史眼睛盯著鄭興頗有感慨地說道:“鄭東家,本官還以為鄭東家是一位大財主呢,剛才在鄭東家家裏走了走,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看到,完全不是我想象中富麗堂皇的那種,跟你一個大東家的身份很不相配!”

鄭興淺然一笑,有些幽默地道:“看來,刺史大人今日才明白,凡事百聞不如一見這句俗語的意思了!”

說話間,一行車馬人等已到了場子大門外。刺史一走下轎車站穩腳步,立刻便將目光望向大門一側掛著的“河東大地牲畜販運集散社”那塊匾牌。他站在那裏對上麵的內容玩味半晌,口中顧自喟歎道:“謔,這名頭還真夠氣派的了!”縣太爺就說,這個名稱起得好,看來這生意是做大了!刺史興致很高,隨口道:“走,進去看看吧。”縣太爺應聲說走,眾人急忙讓至兩邊,刺史便由鄭興和縣太爺等一行吏員熱情陪著抬腿邁進了場子大門。

刺史大人一進大門,就被偌大一個場院的建築格局和氣派深深吸引得如同釘子釘住一般,站在那裏舉目四望。他有些吃驚地望了好一陣子,才開口說道:“兩處場地,都建得井然有序嘛,蠻夠氣派的!”然後側頭問鄭興道,“這樣大兩個場子,用了多少坰地土?”

“回刺史大人話,不算多,這頭跟那頭兩處場院,各占用了五十坰地土。兩麵的建築格局也大致相同,各有一百五十四間房屋,北麵的那排是三十間正房,中間三排,每排二十四間平房,那東西兩廂房各二十六間,每個場子可容納三百來頭牲畜同時飼養。”鄭興陪在刺史身邊,用手指著每一處房屋,向刺史和縣太爺以及隨從的吏員作著耐心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