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1 / 3)

《斷腸詞》,析透到最後,情懷都是相似的。但就是這一種感情讓朱淑真這一生都抑鬱不明繾綣回轉。

這個女子大半生的光陰都耗費在了方寸深閨的婉涼的獨白裏。對影自憐的事情周而複始地進行。寫朱淑真的這漫長過程裏,偶爾會生出類似於“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但是這麼想,並不是全對的。

彼時非此時,舊時女子畢竟是要低賤於男人一等的。福禍生死都係在了男人身上。朱淑真的幸不在他處,不幸卻都是這個男人所給。但她到底始終向著自己內心那一條軌跡緩緩地走。她在等。等一個時機做徹底告別。告別那個男人以及他帶給自己的悲哀。隻是她等得久了些。

而這一些孤獨都是她必須要經曆的事情。

畢竟是女子,她已經足夠勇敢。我知道。

如這首《浣溪沙春夜》,朱淑真在她的斷腸詞中重複地表達深閨寂寞的情緒。她的孤獨是因所嫁非偶、隨宦東西造成。但這並不隻意味著她與舊愛異地,她亦因此與親人長久分離。於是,在這一處提及朱淑真與父母的感情是必要的。

讀朱淑真的斷腸詞,讀朱淑真憂悒的一生,會輕易地將這女子的愛情悲劇的責任歸咎到她的父母身上,於是亦容易產生她與父母感情惡劣的聯想。但這是錯誤的。因事實是,朱淑真與父母的感情篤深。這在她的斷腸詩裏很容易找到線索,足以佐證這一點。

朱淑真在大量的斷腸詩裏表達了自己出嫁之後對父母的思念,對故家的懷想。並且言辭懇切,令人感動。感情是不能摻假的。至於因“父母失審”釀酒的這一段不幸婚姻,朱淑真初嫁時雙親的初衷也絕不會是惡的。所謂“失審”也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婚姻事故。但看過去卻也仿佛是因緣注定的。

扁舟欲發意何如?回望爭關萬裏餘。

誰識此情斷腸處,白雲遙外有親廬。

朱淑真詩《舟行即事七首》第二首。小船即將離岸遠去,她內心有一些無法言說具象的感受。她回頭望去,故鄉、舊家、老地方,已經被遺失在萬裏之外。她是身心兩異的。身在扁舟裏,心在故園中。悠悠白雲下,便是她的鬢上已霜華的父母雙親。大約是不會有人能懂得她此時心中的一些眷顧、懷念、傷感的。

她在這首詩的“白雲遙外有親廬”一句引了“白雲親舍”一典。相傳,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的名臣狄仁傑年輕的時候曾在太原府做過法曹參軍。他供職的地方距離住在河陽(今河南孟縣)的父母十分遙遠。

一日,狄仁傑站在太行山頂,向河陽方向眺望,見天邊有雲團攏聚。孤寂漂浮。景況蒼涼。於是他觸景生情,遙指浮雲對人說:“我親舍其下!”意思即是,我的父母正居於那浮雲之下。“白雲親舍”、“白雲孤飛”這兩個成語即出自此典故。

畫舸寒江江上亭,行舟來去泛縱橫。

無端添起思鄉意,一字天涯歸雁聲。

這是朱淑真詩《舟行即事七首》裏第三首。她丈夫宦遊的行船來去頻繁,時常都在遊走的旅程當中。也因此,她的心緒時常不能安寧,上下忐忑,隨之浮動。這一刻,見天邊歸雁一字排開,鳴聲沉憂,竟又生出鄉思情意。無礙,她本沒有必要去按捺自己的敏[gǎn]。感情已不能自在,心緒自然需要自如一些的。

滿江流水萬重波,未似幽懷別恨多。

目斷新闈瞻不到,臨風揮淚獨悲歌。

詩《舟行即事七首》其四。她說,這滿江流水的萬重波濤似不及她一瞬的憂愁別恨多。她內心洶湧而起的波瀾是猛烈的。故園父母是不能再望得見了,她如今惟能獨迎江風、顧自吟歌,將內心的掛慮盛起來,對風當歌,揮淚作別。內心感傷無處安放。還有《舟行即事七首》詩的最後一首,即第七首。寫得思親懷土的情意亦是宛轉闌珊。